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旅游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

全景客创始人马骥:VR文旅会成为未来的新旅游攻略形态

来源:民生网2020-02-24 12:27:12

全景客旗下微信服务号文章《此时此刻,上百万人在看》几天时间内获得上亿阅读量,通过采访全景客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马骥先生,了解VR文旅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感受来自虚拟旅游的魅力。

全景客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马骥

记者:VR文旅产业的发展当前有哪些困境?未来又具备哪些优势?

马骥:VR文旅产业的发展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困境:困境一,VR虚拟旅游没有回归旅游本质。游客走马观花,没有深度体验;旅游场景体验差,信息化能力不足;文化挖掘和展示细节不足;旅游从业者,缺少对职业的热情,服务不是从心出发,业务能力差,缺少职业培训;

困境二,VR文旅产品产品供给需要继续深化改革。产品的单一,雷同多,缺少创新性;产品打造,缺少精细化;小景区或目的地,IP打造不重视,缺少专业人才;大品牌目的地人多,文创产品挖掘不足;

困境三,营销模式太传统,缺少创新模式。广告费花到没效果的地方太多,投入到新媒体、活动营销太少;

困境四,VR文旅企业机制制约。管理者不懂文化,不懂旅游,不懂技术,不懂传播。旅游局长最应该会吃喝玩乐。任何事情决策慢,不敢担当,短视目光,缺少长远考虑。

VR旅游解决了人们不能出门,在家游世界的文化精神需求。同时对线下旅游是很好的营销,会成为未来的新旅游攻略形态。VR旅游,也是售卖旅游产品的体验式营销方式。能增强用户信任度,有助于决策和订单快速转化。

记者:您认为VR文旅主要面对的用户群是哪些?

马骥:VR文旅是最近几年新兴的体验形态,伴随着VR、4G\5G等科技而来的。手机屏应用的主要用户群40岁以上占65%,在中国有6亿用户,在全球有25亿用户。随着5G+VR技术的快速体验提升,历史文化知识的植入,产品会覆盖大部分用户群体,除了婴幼儿。

记者:因为疫情原因,线上虚拟旅游“云游”应运而生,您是如何定义“云游”的?VR是“云游”产业的主力军吗?

马骥:这次疫情促进了全景客VR旅游这种体验的大众化普及。一篇文章,引发了1.7亿的网站阅读。“云游”也是全景客初二的一篇公众号爆款文章《此时此刻,上百万人在看!》创造出的新词,还有“躺游”“神游”等。但是“云游”更被大众接受。

我是“云游”模式的创造者,我是每天看着用户的留言,逐条回复留言,与用户互动,得到了很多启示。就像我当初创立全景客时候的初心一样,就是想打造一种“虚拟旅游”新模式。很多人终其一生,不能走遍全世界。VR旅游是最好的实现虚拟旅游的接近真实的体验方式,能让人身临其境。2013年,一个投资人告诉我,没有用户会为“体验”买单的。但今天我做到了,未来,用户不需要来景区,我们照样卖门票,向全球用户卖,24小时不间断卖。创造虚拟门票新经济。

记者:您认为VR文旅的体验感提升还存在哪些空间?

马骥:全景客VR文旅体验产品,我们做了多年的技术储备。我们暂时定义为1.0,马上就提升到2.0、3.0 以后持续迭代。全景客VR文旅内容,已经支持多屏应用:手机屏、VR头显、电视大屏,都是云端管理模式。

近期我们就将体验提升到VR2.0,植入大师精讲板块。利用疫情期间,我们与全国的导游合作,邀请他们入驻美丽中国,为网友做景区和目的地的精讲。利用新媒体,传播导游个人IP,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提升个人的价值,共享知识模式,形成“知识付费”,为导游搭建另一个收益平台。同时也为疫情过后,做好线上引流,线下服务转化的储备,这个服务是平台模式,是长期的。未来VR文旅3.0,、4.0等会植入更多元素,与历史人物对话,穿越历史,身临其境,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让世界身临其境,了解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和文明。

记者:VR文旅未来有希望成为多数人旅游前的辅导工具吗?

马骥:一定会的。“春江水暖鸭先知”,携程从2018年就开始与我们合作,打造未来的VR体验式门店,全国8000家门,陆续在部署。很多人旅游前查攻略,VR体验是最真实的一种攻略形式。甚至酒店房间里,都可以部署VR眼镜,看周边游玩信息,决定明天去哪里玩。

记者:您可以以美丽中国APP为例,谈一谈VR文旅线上和线下推广是如何结合的?您认为怎么结合才能更好推动VR文旅市场发展呢?

马骥:我们美丽中国APP公众号,一直在坚持做VR文旅体验传播。我们自己投资拍摄制作了国内外1000多景区的VR旅游内容。我们注重产品的结构化,云端的服务能力,核心技术的开发能力,所以能快速与三大运营商做内容接入。线上引流到线下消费,这是一个闭环。文旅的获客其实是很难的,用户入口很分散。我们专注做VR体验,加强内容的体验性,文化故事的深度性,文旅内容的丰富性。从景到产品,再到非遗,我们都是紧贴用户关注的热点和需求的。为此,才有各大平台的内容合作,我们的内容分发,也可以快速向全部终端用户发布。

利用线上的VR体验,不断提升产品的交互形态,与用户形成互动,形成用户粘性,为有需求的用户提供精准的、质高价廉的产品推荐,用户会感谢你的,也会为线下转化的高净值用户。

记者:这篇爆火的文章带来了一波关于VR文旅内容传播的阅读红利,您从关注度和粉丝留言上获得了哪些独特的感受呢?

马骥:我认为这篇VR文旅文章爆火,也不是偶然,只是突如其来的疫情,让这个必然成为偶然。我们深耕了10年的虚拟旅游体验模式探索,再没有资金的情况下,只能低成本,靠尝试各种产品形态,尝试各种传播方式,各种产业链的链接,最后总结出一些经验和方法。

从文章发出去开始,用户就留言不断,1.7万条留言,我们全部人工回复的。我亲自回复了一半以上,除了4-5小时睡眠,我是睁开眼睛就上电脑回复留言。从1.7万条用户留言上,我感受到了互联网的伟大,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互联网的链接能力太强大了,一瞬间,用户的感谢鼓励,让我们欣慰;用户的纠错,有助于我们修正;用户急切要看哪个地方的请求,给了我们无穷的动力。几个例子,让我非常感动:一个女用户,打来电话,严肃而激动,质问我:你是公司老板吗?你为什么没把庐山景区放上去?我解释去拍的时候,天气不好,就没拍到,我们都是自己投资拍的,有时候资金不足,就没有去补拍。她说:你知不知道,我现在在澳大利亚,我的朋友圈,华人,外国人都很多,庐山是中国的知名地方,这个没有,你让我怎么在朋友圈里解释?那是我家乡,我的脸面往哪儿放?可见,一个产品,能牵动多少人的心?还有一个妈妈留言,说你们做的产品太好了,我女儿每天就是要我手机,看故宫,听故事讲解。另一个想看新疆的老者,说他80多岁,以前援建过新疆,他想看看当年战斗过的地方,现在老了,去不了,希望再看一眼当年的地方,还在不在?我说,只要你说出具体地方,我们一定派人去为您拍回来,满足您老的愿望。

很多人都在微信转发:国家做了件大好事,疫情期间,不能出门,在家闷得慌,让老百姓在家“云游”美丽中国,太感谢了,太棒了。他们认为是国家的行为。太多的感动,坚定了全景客的初心,我认为除了商业本身以外,全景客做了一件有功德心的事情。

记者:马总,您可以以这篇文章为例谈谈未来如何以VR为内容基础形成文旅新媒体传播品牌吗?

马骥:这次疫情的爆发,旅游业遭到重创,但是我们的各级省市文旅领导,都非常敬业,一直在坚持如何在疫情期间做好宣传,为疫情过后的旅游复苏,做好充分的准备,以严肃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事业,我很感动。有几个省文旅厅领导,网上看到我们文章后,直接派人与我们联系,能否一起开展VR的营销合作。可见,未来的文旅品牌传播,VR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新形势。

我觉得,没有任何的困难,可以难倒我们中国人。我们民族是一个经历过各种困难洗礼的民族,有着坚强的民族精神。这次疫情,国家行动之快,全民配合之好,为降低疫情带来的损失,起了重要的作用。各地文旅应该借此机会深度思考,自己的品牌如何塑造?新媒体对营销有多重要?利用新媒体,与用户连接,倾听用户心声,提供优质服务,尤为重要。

一切的服务,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只要人民爽了,用户爽了,你的文旅价值就得以体现了。服务,永远是最大的品牌,否则再好的品牌slogan,都是空话。为此,人民旅游也从为人民服务出发,与全景客联合行动,共同策划执行,推出“云游中国”新媒体品牌。帮助各省市文旅,做好品牌的策划与传播。

记者:您认为VR在未来会成为大众家庭普遍的消费品吗?

马骥:这个毋容置疑,随着5G的普及,VR、AR、AI的科技日趋成熟。大众家庭会成为VR等的科技产品的核心消费场所。

我提倡了“VR四化“理念:科技产品化、营销互动化、媒体融合化、场景娱乐化。这是一个未来科技推动商业的趋势。任何的场景,都会成为人们娱乐的地方,一定能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让创新体验无处不在。中国有4亿家庭,这个体验式消费场所,是所有企业商家比争地方。三大运营已经与我们进行VR内容合作,多屏的VR体验,将很快到来!

相关材料:全景客成立于2009年,是中国领先的VR文旅内容互联网公司。利用虚拟现实(VR\AR技术,以高清晰、实景、三维、立体的效果,展现旅游目的地风光美景、人文风情,实现景区内虚拟漫游“行走”,带给用户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足不出户,即可实景游遍天下。

(记者 李雪)

 

(责任编辑:贾伟)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