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文化教育强国论坛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教育强国论坛

基于新中考改革的思考:改进原课程 构建新课堂

来源:民生网2020-02-21 16:59:04

2016年4月,北京市教委正式对社会发布了《北京市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推进考试科目和分值改革,坚持以学生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尊重学生的兴趣多元化,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副校长 李燕

三年多的思考和实践,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副校长李燕认为,新中考的变革,必将倒逼学校课程结构的变革和教师教学方式推陈出新,必将促使学校在适应新的考试形式上做出一些举措。她说,无论是300+240的分值比例,还是300+80+80+160分值结构,万变不离其宗的就是未来的教育我们关注的焦点要发生变化了,未来教育者要关注学生的全面个性的发展,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自主思考,自己动手,教师要转变观念,进行学科的跨度教学,教学和生活要紧密结合等。

新中考改革的核心在于核心素养引领下的学校课程设置改进

此次新中考的改革,是为适应新时期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同时也是以考试评价促进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落地的重要举措。适应新的中考改革必然对学校的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的课程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与之相适应才能适应未来人才培养的需求。面对新中考“力求公平”的评价选择方式,学校课程改革需要紧紧围绕“选择”这个核心关键词来进行。

首先,调整部分学科的学习学段,对教材进行整合“选择”。不论是改革初期、过渡期还是完善期,适应选考选学的需求,将授课时间调整到与新中考一致的轨道上来,让学生能够在充分学习的同时也能兼顾自己的优势学科。

其次,整合优化教学内容,针对不同学生做好不同的教学内容的“选择”。选考不是选学,每一个学生在全科学习的基础上最终选择自己最优势的学科作为中考科目,那么对于学科来讲,就需要设计两套课程体系——普学课程和选学课程,在满足学生获得基本的学科知识的基础上,针对选考的学生,设计能够提升学生高层次能力的学科内容。两部分内容不能孤立存在,必须有一定的关联性,使学生在不选的同时也能获得必要的学科素养。

最后,为学生设计生涯教育课程,引导学生开展生涯规划。新中考的改革不是孤立的分段式学习,学生在选择学科的同时要考虑到自己未来高中的走班选科和未来高考的的专业走向甚至于未来职业的发展,所以,学生在选择的同时,要根据自己的志趣和对未来的发展进行设计和规划。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受他们认知、阅历和知识储备的局限,在这一点上可能需要来自学校、老师和家庭的更多引导,学校则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计生涯规划课程,以助力学生的未来选择。

课程的变革和整合的整体设计,要慢慢形成学校的特色,给老师的课堂教学特色的形成留出空间,为多样化的课堂设计留出发展的余地,并且在课程的引领下,进一步深化和改进课堂教学改革。

深化和推进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改革

2016年9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的内容,增强与学生生活、社会实践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基础教育的课堂要关注核心素养,加强对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指导和训练。未来的课堂,教师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和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能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而言,是一个全新的要求,将很可能极大地改变教师的教学习惯和教学方式。

首先,课堂教学与学科核心素养的融合。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要求老师必须关注本学科完整的知识体系,分析学科中的关键问题,把握教学的方向和重点,在教学实践中转化核心素养,,紧紧围绕核心素养确定本学科的关键知识和关键能力、教学重点和教学方向,从而构建本学科的完整的知识体系框架。

其次,深化教学环节,注重知识的衔接、传承、延伸和知识的内在联系。新中考倡导中考试题的“考宽”“考活”,考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九年积累,考察学生的能力……面对这样的要求,课堂教学必须打破传统的“照本宣科”和“一讲到底”,必须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核心素养的要求,了解学科的教育本质,课堂上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学生的九年积累和能力体现,所以就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关注知识的贯通性,构建学科的九年知识体系,了解学生学科学习的能力和学科知识的“来龙去脉”。

第三,强化中华文化意识,以此激发学生潜在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针对于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的考察,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交给孩子们学会“讲中国人自己的故事”,在课堂教学中准确把握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把时代和民族倡导、尊崇的主流价值观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从对人的终身发展、对民族未来负责的高度来“放出眼光”谨慎选择适合学生消化、吸收的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学分量,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从而提升学科的育人功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李燕最后强调,新中考改革对“为谁培养人”“ 培养什么样的人”“ 怎样培养人”这三个问题给出了明确的阐释,学生的能力的发展需要做“长链条”的整体规划设计。初中教育,与小学和高中相比,其发展相对薄弱,薄弱的根本原因在于初中教育的重要地位没有引起重视,更没有形成全社会的共识。新的中考改革倒逼初中必须改进原有的课程架构,改变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凸显学校的育人功能,从现有的实施过程来看,虽然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但是改革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利于孩子的未来发展的。勇“涉险滩”,方能“集大成”,相信在新中考改革的引领下,初中的教育会成为学生生涯教育中的助推器和加速器。

(陈达)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