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人物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这位“老郑”让“爱心厦门”声播远近

来源:厦门日报2020-01-02 09:31:19

【编者按】

“爱心,是人类心灵深处绽放出的最美花朵。让我们与爱同行、以爱筑城,让爱的种子在每一个人的心田生根发芽,让爱的温暖洋溢在厦门的每一角落,用爱的力量托起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美好未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胡昌升在“爱心厦门”建设动员大会上向全市人民发出最真切的号召。

讲好“爱心厦门”故事,将爱心与奉献刻入人生,让真情在鹭岛涌动,是我们每一个厦门人的共同追求。本期起,市委老干部局、厦门日报将陆续刊发老同志红心向党、爱心传四方的感人事迹,讲好“爱心厦门”故事。

日前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的郑德发老同志与一同参加会议的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部局局长陈秀蕊在会场合影。(吴玉鑫 摄)

文/通讯员 吴玉鑫 陈 蕾

“老郑,你来啦。”2019年12月16日,在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走到先进个人代表、90岁高龄的集美区委原书记郑德发面前,右手握住郑德发的手,左手亲切地扶着他,微笑问候。郑德发十分激动地说:“总书记好,福建、厦门老同志拥戴您,想念您,期盼您回来看看。”总书记微笑地点点头,深情地说:“你身体好吗?要多保重!代我向厦门的老同志问好!”三句亲切的问候,让郑德发在激动之余倍感温暖、备受鼓舞。

刚刚参加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离京返厦的郑德发每每回想起当天的那一幕,还是心潮澎湃、无比激动。“三十多年前,总书记在厦门担任常务副市长时,我担任集美区委书记,当时他就称呼我为‘老郑’,时隔这么久,他还能一下就叫出‘老郑’。”郑德发说,“自己仅仅是做了一个老党员应该做的事,这份荣誉属于厦门的老同志,属于厦门这座爱心之城。”

1991年,郑德发从集美区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休。退休近三十年,郑德发不忘初心、奋斗不止,继续为集美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殚精竭虑,是干部群众口中亲切的“老郑书记”,曾获“厦门市老龄事业特别贡献奖”“全国老有所为先进典型人物”等荣誉。2017年,他被厦门市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不忘初心

为集美经济发展奔波忙碌

退休后,郑德发依旧关注集美经济的发展,大力推动在集美北部建立工业区。为解决建设资金问题,他主动请缨,走访银行寻求支持,顺利解决了启动资金。他还积极为招商引资牵线搭桥,与外商签订开发合同。1992年,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集美台商投资区。

北部工业区初具规模后,郑德发又多方奔走,促成了灌南工业区的投建,为厦门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厦门金龙汽车等大型企业的入驻奠定基础。集美北部工业区和灌南工业区的建立,犹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拉开了集美经济腾飞的序幕。

工业区成立后,郑德发继续为工业区资金贷款和招商等工作四处奔忙。得知集美灌口工业区招商困难,他特意找到一位熟悉的台商,动员对方将电镀企业落户灌口工业区,并带动岛内一些电镀企业搬迁至此,解决了灌口工业区的招商难题。

亲戚朋友也曾劝他:“您都工作了几十年,也该清闲下来,享享清福了。”郑德发总是笑着答:“是党把我从一个放牛娃培养成为一名领导干部。虽然退休,但党员的身份不会变,退休不能褪色,共产党员,就应该尽心尽力为人民服务”。

婉拒高薪

为组织的需要不计报酬

退休后,曾有一家台资企业老板动员他去公司担任要职,开出的丰厚薪资,比他当时的退休工资高出好几倍。但他却说,自己是党培养出来的领导干部,做任何事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为此,他数次婉拒。

1992年-1996年,组织上指派他去一家国企做管理,每月只有400元的生活补助,他却欣然接受了。在郑德发看来,只要组织需要,作为一名党员,就要不计报酬,随时听从组织调派。几年后,郑德发离职,公司为了表彰他对企业的贡献,决定奖励他5万元。但他却将这笔奖金全额购买公司的皮衣,并以公司名义捐献给了当时受灾严重的西部灾区。

有人不解,也有人说郑德发“一根筋”,但他却说,我是党员,为党的事业奉献绵薄力量,本就该分文不取!不仅分文不取,他还倾囊助困,不是一天、一次、一时兴起,而是二十几年如一日。正是他的“一根筋”,让集美的干部和群众看到了一位老党员对党的无限忠诚,对人民的无限关爱。

募资助学

为贫困学子点亮希望之灯

集美是著名的文教区,汇集了十余所大中院校、十余万高校师生。1994年,集美区组建关工委,聘请郑德发担任顾问。郑德发在走访调研各大院校时了解到,有少数来自贫困地区的学子生活困难。为了帮助这些贫困学生,他不辞劳苦走访大企业和商会,募集助学善款,设立助学基金。2009年,厦门建霖健康家居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吕理镇深受郑德发感动,出资设立“芳德助学金”,十年来累计捐资240多万元,资助贫困大学生600多人。

1996年,他还通过妇联捐助了四名贫困生,直至他们大学毕业找到工作。这些受助学生毕业后,还特意通过《厦门晚报》寻找这位从不露面的“郑爷爷”。郑德发慷慨捐资助学、助老共计20余万元,对自己却是个吝啬人,不仅住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旧房子里,家具也是使用了几十年的老家具,黑白电视机、单门的小冰箱、老旧的木头椅就是郑德发家中的“标配”,有干部感慨说:“到老书记家中去一次,就是接受一次真实而深刻的党性教育。”

老骥伏枥

为集美老龄事业添砖加瓦

在厦门,集美区的养老水平和养老服务质量一直受到当地百姓的称赞,群众的口碑背后,离不开郑德发近三十年如一日为全区老年人幸福奔忙的身影。

早在1998年春节前,他到灌口敬老院看望老人时,发现正在重新修建的敬老院还没有全部铺上地砖,原来是预算的基建款用完了,铺地砖还需5000多元。他二话没说,从银行取来5000元捐给敬老院,在当时,这是郑德发好几个月的退休工资。

郑德发对老龄事业的发展十分关心,在他的推动下,集美区建立了民生工程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是郑德发多方协调,解决了多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房屋产权归属、消防等问题,使许多家庭的养老需求最终得到解决。

目前,已是耄耋之年的郑德发仍活跃在为老服务第一线,经常下基层、村居调查指导老龄工作。

思想常新

奉献爱心永不止步

年届九旬的郑德发每年都会参加市委组织部、老干部局举办的各类老干部读书班。在赴京参会前,郑德发刚刚在全市地厅级老干部学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读书班上,重温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老干部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他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授课老师的讲课要点和他自己的体会感悟。郑德发说,共产党员就是要活到老、学到老、奉献到老。初心不因年龄而改变,使命不因岁月而淡忘,这是每一个共产党的毕生追求。2017年,他还签定了遗体捐献书,他说,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就应不计回报,把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献给党,献给人民。

虽然已退休近三十年,郑德发他仍是大家口中亲切的“老郑书记”, 得知他获评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干部和群众纷纷留言“点赞”。网友“惠明”深情地说:“老郑书记真是个好领导!祝您健康平安!”网友“崔杰Jessie”说:“祝愿老郑书记身体健康,一直把为人民服务的事业奋斗下去。”网友“沃土里的草根”说:“这是共产党员的本色,这是人民公仆的表率!”网友“Sunny”说:“为老郑书记点一万个赞!”群众用质朴的语言和真诚的祝福,为他们的“老郑书记”送上金杯银杯都比不上的“老百姓的好口碑”!

 

(责任编辑:贾伟)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