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文化教育强国论坛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教育强国论坛

上海市甘泉外国语中学校长许晓芳:让每一个孩子遇见最美好的自己

来源:民生网2019-09-24 14:53:20

初见上海市甘泉外国语中学校长许晓芳,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女性独有的典雅温润与不失干练的精神气,在这位年轻校长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与其交谈时,她的真挚与诚恳,亲切与认真,更是使人感觉如沐春风。

作为上海市第四期“双名工程”攻关基地主持人、普陀区政治学科带头人、华东师范大学兼职导师、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全国“一师一优课”政治学科评委,许晓芳曾获“全国思想品德、思想政治优秀教师”“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标兵”“上海市园丁奖”“普陀区拔尖人才”等荣誉。接任上海市甘泉外国语中学校长一职,对她来说其实也不过是去年之事,但说起甘泉外国语中学,许晓芳却早将一切熟稔于心,眼中充满了自豪之情。

上海市甘泉外国语中学许晓芳校长

民族情怀  国际视野

甘泉外国语中学是一所初高中一贯制的公办完中,是上海市特色普通高中、上海市文明单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示范学校、国家汉办基地。学校校园环境优美,虽并不似其它一些外国语学校一般簇新华丽,但绿草如茵,花木扶疏,各类硬件设施齐备,自有一番韵味。

甘泉外国语中学的办学特色为“跨文化素养培育”,日语见长、多语发展,各类外语教育成绩斐然。我们不禁向许校长好奇地询问了一个问题——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们早已能借助翻译器去往不同国家,如今学习语言的意义又何在呢?许晓芳解释说,作为一个成立了六十多年的中学,甘泉外国语中学的办学理念是“民族情怀、国际视野”,外语仅仅是人们交流的工具,通过语言这个载体,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素养,而这也是未来社会一个全球公民所必备的素养。

什么是跨文化素养?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不同民族国家国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在不同的场合多方交融,无时无刻进行着行为习惯、社会风俗、价值观念的多元碰撞。哪怕一个人他永不出国门,在他目前与未来的工作生活中,也存在着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的可能。那么,观念相异的文化在激烈碰撞的火花之中,又会产生什么结果呢?是正向的互相理解、尊重、认同,还是负面的彼此对立、排斥、冲突?

与此同时,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为逃避国内体制的巨大竞争压力,早早将孩子送出国门,使得整个中国的出国群体愈发低龄化。这一面虽然减轻了孩子所谓的学习压力,一面又往往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形成造成了不利影响,比如容易对民族文化妄自菲薄。有专家来校访时也曾询问过,学校开设那么多语种课,对孩子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又如何作培养?

许晓芳的回答:“首先必须在我们是中国人的这样一个前提下去打开世界,通过对语言载体的学习,去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通过比较来逐步树立自己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尊,而不是去盲目自信抑或妄自菲薄。”

她进一步讲到,跨文化素养能帮助一个人去理解其他的文化,而后采取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一旦我们的孩子具备了这种素养,这将对他的视野开阔和今后发展都产生巨大帮助。无论他以后走到哪一个行业当中,与哪一个国家的人交流时都会更加顺畅,能尽量避免观念冲突,而更容易去达成共识。

创建三个“百分百”特色课程

许晓芳向我们介绍了学校的三个特色“百分百”,即百分百的孩子学习两门及两门以上的外语;百分百的孩子拥有外事交流接待的经验;百分百的孩子拥有国际跨文化课程的学习。

她从课程、活动和校园文化三个角度,向我们展开了甘泉外国语中学的特色校本实践内容。学校通过多年的办学实践和探索,摸索出来的三个培养学生跨文化素养的重要载体。它们合力打造了一个多元文化交流和体验的平台,帮助培养学生对文化多元性的理解。

在国家课程之外,甘泉外国语中学聚焦于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建构起了以“民族情怀、国际视野”为价值追求的校本特色课程群。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各类基础素养、个性素养及创新素养课程,逐步形成了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精品化、精品课程集群化的特色课程体系。

在实践活动上,学校每年都会举办各式各样的社团活动、研学活动和互访交流,打造了贯穿学生中学生涯的特色体验课程。因与海外10多个国家近40所学校签约为姐妹校,甘泉外国语中学能够为学生提供各个国家的海外综合研学项目,让学生在多元文化的氛围中,拓宽国际视野,树立全球意识,培养成有民族情怀的现代人。

在课程实施载体上,学校围绕特色发展,开发建设了“一馆五中心”的特色场馆,包括“读懂中国”文化体验馆、上海市多语种考试评价中心、多语种高级翻译实训中心、“我的甘泉”课程体验学习中心、学生进路指导中心以及甘泉创智学习中心。这些场馆在硬件上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平台,进一步培育学生的自我探究意识和自主创新素养。

此外,作为上海市首批具有招收外籍学生资质的学校,学校对所招收的外籍学生,所实施的培养路径并非照搬国外,而是让他们学习中国文化,变成中外文化传播的小使者。在校园内,外国学生和中国学生经常一起共同活动,如一起做广播操、参与运动会、共建学生社团等等。作为一种多元文化的渗透、交流,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为学生搭建健康快乐的平台

作为政治老师出身的校园管理者,许晓芳身上有着很强烈的家国情怀和人文情怀,她多次谈及一个问题:为什么现在有许多孩子学习并不快乐?

“如果家长一味只要求让孩子考取高分,孩子除了读书还是读书,没有其他兴趣,那么当他达不到成绩要求的时候,他又该怎么办呢?他当然不快乐。”做出犀利的个人见解后,许晓芳又指出:“幸福是一种感觉,每个人的感觉都会有所不同。我们帮助孩子找到这样的幸福感,他的人生就会非常有意义。”

每个人都有差异——而让每一个孩子遇见最美好的自己,是甘泉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了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建立了“外语+文化”“外语+体育”“外语+科创”等系列“外语+”特色教育实践,比如成立了击剑、棒垒球、健美操、啦啦操等队伍,让学生在上海市乃至全国比赛舞台上表现自我、争夺荣誉;建设综合理科创新实验室,带领学生进行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等方面创新实验研究等等。

“我们想为学生搭建一个让他健康快乐的平台:每一个进入我校的孩子,他掌握一门或几门的外语,再加上其他一个特长,他肯定很开心。即便他不擅长语言学习,那在其它领域也能够去找到一席之地。孩子有感兴趣的东西,他就不会觉得累,并且自然是全情投入的乐在其中;他能快乐学习,就不会被学习的压力所压倒,那么这样的孩子就非常阳光。”许晓芳如是说。

学校还经常邀请校外人士入校上课和开设讲座,来拓展学生眼界。如学校曾邀请新闻媒体人,引导学生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中养成逻辑思维习惯,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价值观,辩证看待与思考一些社会性现象,从而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

这种对学生思维的各方面培养,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忘记某一个知识点,而往往能让学生受益终身。如果他的思维不被禁锢,不是只为了考名校而读书,那样他会是一个健康的孩子,能够进一步地适应并完成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

建设“四园一体”的好学校

当被问及如今为何还坚持在一线上课时,许晓芳认为,一线上课可以获得非常重要的一手信息来源,能帮助实现高效的学校管理。

“首先,作为一名校长,我要了解学生的需求,所以走进课堂能让我更容易去接触学生。其次,我也能够体会和了解到老师的诉求,否则我们做一个决策,老师们觉得你高高在上的不落地。我自己亲身上课,一方面我能够去了解老师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能够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对于一名管理者而言,我们所制定的政策需要去更符合实际、符合大家的心声,这才是办人民满意的学校。”

担任校长后,许晓芳建立了“家长学校”的创新机制,其中每年第一堂课,便是由她向预初和高一年级新生家长传递甘泉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理念,并告知家长包括校长信箱在内的沟通平台,传递出与家长一起共同积极解决教育问题的信号。学习合格的家长,还会收到学校所颁发的结业证书。系列课程从至关重要的家庭教育出发,向家长们教授了正确的教育理念,尽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学校搭建了教师个性化成长平台,完善了以教师发展为本的激励机制,进一步提升了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了教师专业素养。许晓芳强调,“提升学生的生活品质,首先要提升老师的生活品质。如果老师不快乐不幸福的话,他怎么去传递快乐?怎么能教出快乐的学生?在如今信息化社会做老师,更需要不断实现自我的职业发展和职业生长,否则就会脱节于社会,就无法去引领孩子的成长。”

一个好的学校,首先第一个就应该是以人为本的。许晓芳用“四园一体”概括了一个“好学校”的建设:学校应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学园”,教师职业生长的“教园”;当师生协同成长了,便是学校持续发展的“校园”;同时对于社会而言,它是人类文明延续及发展的“智园”。

在平凡中孕育不平凡

“在平凡中孕育不平凡”,这是许晓芳在2014年评选上海市五四奖章标兵时,所做的一个报告主题,也是她的教育追求。

许晓芳以一节青少年烦恼为主题的道德与法制课为例,讲述了一个生动的案例。那节课中,她让学生们把目前所遇到的烦恼,写成匿名小纸条放在袋子里,然后她亲自从中抽出问题,并请大家一起来想办法解决。

许晓芳抽到的其中一个问题,是一个想为家人减忧,在妈妈睡着后偷偷起来赚钱的初一女生的诉苦。这是个敏感的女生,一方面因为偷偷赚钱面临着视力下降的问题,另一方面在家人的争吵中精疲力竭,不由得在纸条上写下了“我好累”的心声。而许晓芳便以真人经历,通过正向引导的方式,向学生们传达了对于父母而言,孩子永远不是一种负担而是心头至宝的道理,为这些初中年级的青少年传递出了温暖而正面的爱意。

课后结束,那位写下问题的女生跑到老师身边,低声说了句“谢谢许老师”。“可以看到,其实有时候我们一个小而平凡的行为,所带来的影响却也许并不平凡,可能会持续一生。”

学校的任务是把一个原生态的自然人,培养成为一个能推动社会发展的社会人——这是许晓芳的教育初心,也是她所坚持的观点。她认为,让学生在学习、了解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基础上,登上国际舞台去认知、吸收和借鉴他国文化。对于中国孩子,我们是来打开一扇窗,让他们进一步地去了解世界。对于外国孩子,要让他们有渠道来了解中国,至少在他们覆盖的群体中,能够用自己新的认知去影响他们的家庭,影响他们身边的朋友。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出一个幸福、快乐的学生至关重要。因为幸福的孩子,会带动一个幸福的家庭;而幸福的家庭,会带动一个幸福和谐的社会。一所学校能做的事情虽然改变不了世界,但是如果能多做那么一点点,对整个世界的发展却依然功德无量。

教育者是平凡的人,但教育却是不平凡的事业,事关每一个家庭的幸福。许晓芳和她的同事们一路求索,一路前行。

(章北海 罗艺超)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