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文化教育强国论坛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教育强国论坛

让特殊儿童共享全民终身学习机会

——记上海市长宁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主任夏峰

来源:民生网2019-07-09 17:15:00

在全国把特教局限在残疾儿童和基础教育的当下,上海长宁已率先创建了0-3岁特殊婴幼儿直至老年残障人士的终身特殊教育服务体系,率先创建了特殊学生转衔服务系统,率先探索了资优学生的特教服务等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实现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 的区域特教服务,大幅度拓宽了我国特教的实践边界,率先促成了区域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

对于学龄后残疾人服务这块领域,在西方发达国家尚属于民政福利领域的当下,长宁区可谓率先响应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2030全球教育总目标,被认为实现了特殊教育公共服务的“国际领先”。

作为上海市长宁区特教指导中心主任、上海市特级校长,夏峰对特殊教育有着真挚的情感。20年来,他创办了2所极具示范性、影响力的新型特教学校,先后在全国政协、国务院参事室、教育部、市教委等主办的各级会议上发言交流。《文汇报》两次整版报道了“长宁经验”,2014年,《解放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了个人事迹。

由于在特殊教育领域的突出贡献,2008年夏峰入围了第二届“上海市教育功臣”前20名候选人; 2017年,获得了上海市园丁奖;2018年,又和翟小宁、杨瑞清等20位大、中、小学校长一起获得了“中国教育改革创新杰出校长奖”。除了上海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第一届长三角教科研标兵、第一届长宁区领军人才,夏峰还先后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全国特教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共青团员、上海市劳动模范等荣誉。

提出自己的教育观点,引领特殊学生健康成长

基于实践经验,夏峰提出了“终身特殊教育”“新型特教学校”“随班就读供给侧改革”“医教结合多样化发展”等教育思想观点。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特教分会理事长、华师大特教研究所所长、终身教授方俊明在《上海教育》撰文评价:“如今,这个独立设置的区域性的特教指导中心在我国特教学术界已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中心与全国许多有特教系的高校、各省市特教机构都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多次召开国内外的学术会议和开展实验研究,共同推动中国特教的现代化。”

围绕“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愿景,夏峰形成了“每个孩子都是金子” “圆孩子们一个梦想”“让所有孩子在一起”“陪伴孩子们一辈子”四大教育理念。长宁区特教中心以理念推动实践,建设终身融合教育课程,开展艺术康复研究与探索,主办了29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生展示活动,搭设残障人士个人专场演出、展览、出版等成长平台。举办智障青年王玥独唱音乐会、40岁智障人士袁永瑞文学作品展、自闭症青年杨伟杰工笔画展……中心培育了一批广为《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等媒体报道的残疾人才,并接待了几十批外省市代表团。

夏峰还指出,一线做课题,重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布局并引领教育改革实践。如创建中心时选择的“特殊教育国际化”“医教结合多样化”“转衔服务体系”“资优学生”四个课题,通过选题和设计框定教改实践形态,直接奠定了当下长宁特殊教育体系的国内领先。

夏峰介绍了中心建立的课题合伙人制。如“新型特教学校”既是他主持的教育部重点课题, 又让学术秘书以同题申报了中国教育学会重点课题,激发了内部合作者的积极性。而参与了挪威AAC研究项目的国际合作研究,以及吕型伟、裴娣娜先生主持的两项大规模合作的全国课题,在总课题成果丛书中,分别各自出版了一本专著。此外,夏峰说到目前他正带领各地同行共同开展全国课题的合作研究,效果颇佳;如在开展特殊学生核心素养研究时,30余位全国各大高校的特教专家都参与了调研。

教改创新:持续深入的项目研究,不断突破特教实践边界

在长年教育工作中,夏峰研究总揽教育实践改革,共设计主持了 20 项市级以上课题,研究成果在全国和上海市多次获一、二等奖。他还主编了40余本特教专著,策划、主编并出版了《国际特殊教育新进展》丛书、《中国特殊教育新进展》丛书、《上海市长宁区特殊教育新进展》丛书,形成了976.3万字的长宁特教文献资源库。北师大原特教系主任王雁教授认为《中国特殊教育新进展》“廓清了当下中国特殊教育发展面貌, 是采用文献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呈现我国特殊教育最全面的一部作品”。

夏峰主持并执笔完成的《大龄智障学生初职教育支持式课程的研究》,将面临拆并的聋校转办为初职校, 形成了支持式课程等办学特色,又领导教师编写了80余册校本课程教学资源。学校无记名家长满意度持续保持在97-98%的水平;在市劳动局职业资格证书考核中,学生历年累计通过率超过了99.1%;轻度智障毕业生连续实现就业率100%。该研究获得了上海市教委教科研成果一等奖。

他又主持设计了《特教学校课程领导中教师群体发展的研究》《全纳教育视野下特教学校变革的行动研究》等三项上海市教委教科研重点课题,主编出版了上海教育丛书《学校课程领导与教师群体发展》;带领老师“做精职业教育”“做强随班就读”“做大终身教育”,跨越学校围墙,开展职后跟踪与转衔服务,把服务对象延伸到毕业后的学生;安排教师进行巡回指导、资源教学与康复训练, 三分之一教师参与随班就读服务,先后两次获上海市教委教科研成果二等奖。

此外,面对随班就读的多重困境,夏峰提出了随班就读供给侧改革、随班就读学生生涯发展支持系统和新型特教学校建设等改革思路,主持设计并成功申请了教育部重点课题《响应全纳教育的新型特教学校建设深化研究》,提出了新型特教学校建设的10条策略(附设、外设;下移、上移、合一;送教、养护;独立、翻转、新建),在全国14个省建立了42个子课题项目学校进行推广和实践,合作探索特殊教育组织学范式的“中国样本”,每年会在外省和地级市教育局合作主办1-2次总课题的学术会议。

2004年至2008年,夏峰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共发表了17篇文章。目前,在中国知识网上可查到50余篇发表文章。2016年,以第一作者在国内特教领域唯一一本CSSCI期刊《中国特殊教育》第10期发表的《全民终身学习视野下区域终身特殊教育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参加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评选,从各省市1488 份案例中脱颖而出,获得“全国教育改革创新杰出校长”奖;同年《长宁区终身特殊教育体系构建的研究》在美国《国际基础教育》上发表。

实施了三个政府实验项目,提供了终身化的特殊教育服务

2017年,长宁区特教中心作为教育部“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简称“国改区”), 完成了《生涯发展视野下区域随班就读实验》项目。以“供给侧改革”思路,拓展服务对象,为特需儿童提供“群”“类”“个”的特殊支持;延伸服务年限, 搭建生涯发展的立交桥,构建了从学前到高等融合教育的随班就读学生生涯发展支持系统;构建形成了“区级指导中心—特校康复中心—普校资源教室”三级的融合教育服务传导系统。

中心开展了全学段的教育转衔服务,组建了学前融合教育联盟; 以委托服务方式,每周为随班就读学生提供特殊支持课程,合作支持了五届82 位智障人士通过成人高考;实施了成年与老年的社团学习项目。夏峰老师被两个国改区聘为指导专家。2018年第9期《现代特殊教育》以其他国改区三倍的篇幅, 报道了“长宁经验”。

第二个项目是《医教结合背景下生涯发展支持模式》项目。通过建立长宁区终身融合教育研究所、医教结合服务研究所、资优学生教育基地,完善区域特教组织框架,形成了42项工作机制组成的特教保障体系;创建资源平台,开发资源菜单,实施了32个重点服务项目;此外还完善了 LIST 校外特教课程,为各阶段各类特殊人士提供特制课程、社团课程、区域课程。

第三个项目是上海市教委《终身教育视野下医教结合实验项目》。长宁区特教中心建立了医教专家资源库,开发并逐步扩大了医教专家资源,包括由上海四大儿科医院与精卫中心42位主任、副主任医生等组成专家医生团队、14位国际专业治疗师,以及上海老科协医委会500位退休的主任、副主任医生等。同时整合了心理咨询师、律师、辅具制作师、艺术家、企业家、社会志愿者等资源,为重度残障学生开发辅具,为家长提供心理咨询、融合教育公益法律服务,开展社区融合教育课程展示性评价等活动,推进医教结合走向多学科合作。

示范引领:注重教师的团队建设,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夏峰在1998-2008年间,开发并实施了《支持式教师学习课程方案》,带领全校教师100%特殊教育学研究生课程班结业,开创了全国特教领域先河。仅2005年~2007年,学校教师的科研成果发表、获奖、交流等共达到了426项,2008年获全国论文一等奖共54项;教师个人专著内部出版项目,打造并领衔了第一轮的“长宁区十大创新团队”。这一阶段在开展行动研究的基础上,夏峰老师还推动教师开展了教育叙事研究和单一被试实验研究。

中心教师团队保持了90% -100%的硕士以上学历,90%的教师参加了国际特教学术组织。中心每年订阅了10本国外特教期刊,每位教师都承担独立课题,从项目管理、文献研究、康复训练等方面,提高全方位能力。近十年来,巡回指导教师撰写了随班就读田野日志209.6万字。由于中心采用课题合伙人制,夏峰带领老师们一起做龙头课题,指导带教学员设计并成功申请了教育部重点课题一项、市教委教科研课题一项。这一阶段在加强行动研究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夏峰老师开始强调运用混合研究设计。

此外,面向区域教师,夏峰还组织了大量线上线下的教师专题培训,建立了年度成果评选、出版、学术年会的机制。通过专家领衔和指导方式,特教中心分别建设了学前融合教育、随班就读课程建设、资源教学、通用设计、特殊学生转衔服务、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教育、自闭谱系障碍儿童教育、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教育、无语言儿童教育等专题教师中心组,开展了7轮、136人次的“教师研修项目”,产出了286个教育教学成果,开发了3门上海教师培训市级共享课程,论文获奖共785项。

成效与影响

目前为止,中心服务了残疾、障碍、资优三类特殊学生。从6个月到92岁,近7年来,共计为学生及家长、教师、校园长提供医教结合服务15762场次,受益59048人次。

全国特教专家在为中心著作撰写的序言中,对长宁特教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长宁经验”受到广泛认同 。北师大特教系主任肖非教授认为,长宁“为全国提供了可资参考的样本”。主办的全国特教学校学生艺术作品巡展,共吸引了31个省的学生作品;《国际特殊教育新进展》成为国外专家发表英语论文的国际平台;开发的专业资源分享达20000多人次,并被139家国内外大学图书馆收藏;直至目前,共开展了50多次国际会议交流,4篇外文学术论文在国外学术会议上交流,产生了广泛的国内外影响力。

特教中心实体指导中心建设的经验,受到了国务委员和教育部长的肯定。全国政协《关于特殊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的报告》的政策建议部分提到“条件成熟的地区可组建实体性质的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北京海淀、温州鹿城区先后成立了独立法人性质的指导中心。夏峰的随班就读专著在教育部会议上发放,为三个地级市教育局分别提供了一周的师资培训,并应邀在全国18个省进行讲座,推广长宁特教理念及经验。 融合教育的“长宁经验”,还入围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融合教育优秀实证案例研究报告》。 

长宁区特教中心的成功发展,与“长宁经验”的提炼和总结,为推动国家特教事业进程带来了一份宝贵助力。如何帮助更多的特殊孩童,依旧任重而道远,而更多教育人也将怀揣使命共同探索前行。

(陈元哲 罗艺超)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