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扶贫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扶贫

一颗脆李带动重庆巫山脱贫致富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19-07-02 09:46:25

很多人都读过“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等古词,探访过小三峡和神女峰等美景,但不知道重庆巫山县还有汁多味香、质地脆嫩、酸甜适口的脆李。7月1日,重庆“巫山脆李”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全新品牌形象发布会。

巫山有南方难得的中低湿度和中高日照等条件,良好的光、温、水、肥、气等先决条件,使得巫山成为脆李的理想生长区域。自唐代开始,巫山便种植脆李,1000多年来,脆李种植技术不断优化改良,特别近年来,科学制定了《地理标志农产品巫山脆李重庆市地方标准》,大力开展品种提纯选优试验,使得巫山脆李肉质紧密,汁多味香,质地脆嫩。据专业检测,巫山脆李富含多种氨基酸,维生素、抗氧化剂含量高。

“吃起来巴适的很”,中共巫山县委书记李春奎说,县政府致力于将巫山脆李打造为中国南方李第一品牌,打造成三峡库区发展的“金果果”,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摇钱树”。

为了发展巫山脆李,巫山县政府经中国科学院检测分析论证,因地制宜编制了脆李产业发展规划,将海拔175米—1000米的适宜区域确定为脆李种植区。目前种植规模达到23.5万亩,丰产近10万亩,产值达8.3亿元,并集中打造了一批万亩示范园,推动脆李产业规模化、集约化、规范化发展。到2022年,可达25万亩,产值超20亿元。

在发展的同时坚持科学管护,与中国农业大学、辽宁省果树研究所、重庆市农科院果树所等科研院所合作,成立巫山脆李研发中心,并建立县级专家团队、乡镇技术骨干、村级技术队伍、种植能手和果农“五层”技术服务体系,全面提高科学化管护水平。

巫山人王阔是80后,他大学毕业后定居重庆从事媒体行业。他始终惦念着小时候在家乡吃过的脆李,坚信巫山脆李在全国的水果中有竞争力。但巫山脆李缺乏品牌鱼龙混杂,得不到市场认可。5年前,他决定返乡创业,创办“巫山汇”,重新包装,把有品质的巫山脆李销售到全国去。

创业之初,王阔也搞不清脆李的熟度和品质,在收购时交了不少学费。他研究脆李的品质,和顺丰优选、百果园等公司谈合作,重新设计和包装脆李的品牌和箱子,追赶电商销售水果的风潮。

如今,“巫山汇”已经成为当地最知名的脆李品牌,每年6月底销售应季脆李,平时销售巫山的腊肉、脐橙等本地产品。每天下午,有一辆车会专门到供货基地取货,直接抵达重庆机场运输,不少地方通过便捷的物流第二天就可吃到脆李。

“过去感觉是在做一份工作,现在感觉是在参与家乡崛起的过程,自己在贡献力量。”据了解,王阔的脆李去年发货达到14000件,还供不应求,预计今年将翻番,自己的收入也上去了。

脆李也提升了果农的收入。王思海是巫山千万个种田人之一,过去种植“三大坨”(包谷、洋芋、红薯)时连肚子都吃不饱,他勇于成为种脆李的尝鲜者。

2011年开始,王思海在政府的引导下开始种植脆李。由于刚开始发展产业种植没有种植技术,一年到头收入很低。政府带领种植脆李的农户到四川茂县去参观学习,又请技术人员作指导,组织免费各种技能培训,使他熟练掌握种植管护技术,产业收入逐年上升。他的年收入从开始几千元发展到现在12万余元,人均年收入从最初的3000元增至现在的40000余元,脆李种植已达10余亩。他自豪地说:“我近几年种植脆李的确是尝到了甜头,也有了一定的收入。刚刚花了40多万元建了一套自认为还可以的住房。”

巫山脆李还成为了吸引游客的金品牌。当地持续举办“中国李乡·三峡花海”李花节、巫山脆李采摘季,每年吸引游客100万余人次,实现乡村旅游综合收入10亿元。探索工旅融合,大力研发脆李饮品、果酒、李干、果脯、伴手礼等附加值高的加工产品,真正实现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生态增值。

目前,“巫山脆李”品牌估值13.34亿元,位居全国李品类第一。巫山脆李先后被评为“中华名果”“全国优质李金奖”“农产品地理标志商标”,被农业农村部授予“巫山脆李”品种权。巫山县先后荣获“中国脆李之乡”“全国优质李生产基地县”“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当天,中国气象服务协会向巫山脆李颁发“中国气候好产品”认证标志。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陈璐)

 

(责任编辑:贾伟)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