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独家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沿着习总书记足迹访民生丨乡村振兴“战旗红”

来源:民生周刊2019-05-14 15:46:47

2018年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战旗村,听取了战旗村乡村振兴工作汇报,对战旗村提出要“走在前列,起好示范”的发展要求。

战旗村是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的一个村。前不久,《民生周刊》记者再访战旗村,虽不是节假日,但来村参观旅游的并不少。

战旗村村委会主任杨勇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年多来,战旗村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以乡土原材料及本土文化元素为依托,以传统手工文化为内核,以乡村文化为外衣,打造了涵盖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乡村十八坊”,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回乡创业,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产销学乐”。同时,创办了乡村振兴培训学院,为乡村振兴培养人才。

数据更具说服力。2018年,战旗村村集体资产达到4600万元,集体经济年收入超过46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6万元。

▲今日战旗村。图/孙浩

“网红鞋”畅销

走进“乡村十八坊”,唐昌布鞋的招牌很显眼,店内顾客络绎不绝,柜台里的布鞋琳琅满目。

唐昌布鞋属于川西毛边布鞋的一种,脱胎于明朝时期的包边千层底布鞋,需要经过32道工序方能完工。

2000年,赖淑芳和两个姊妹凑了4000元,买了两台纳鞋底的缝纫机,成立了“唐昌布鞋店”。但这个只有五六人的家庭作坊,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面临“想买的人买不到,想卖的人卖不出”的窘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战旗村视察时,和赖淑芬亲切交流并购买了一双布鞋。

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赖淑芬仍非常激动。

唐昌布鞋成了“网红鞋”后,前来参观、购买的越来越多,布鞋远销到了全国各地,甚至还有边防战士特意通过网络购买。

“名气大了,销量也好了。”赖淑芬说,这是唐昌布鞋成为“网红”后最直观的变化。

赖淑芬算了一下,去年制作销售的布鞋达7000多双,其中还大多是高档货。

儿子艾鹏的回归,让赖淑芬再也不用担心传承的问题。艾鹏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曾有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也曾觉得母亲的“布鞋事业”做不大。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来战旗村的人越来越多,艾鹏看到了乡村发展的机会,他也不希望百年手工布鞋的技艺断代消失。于是,他辞职回了家,决定投身唐昌布鞋。

为了增“颜值”,唐昌布鞋还与一些专业院校合作优化设计,推出诸如蜀绣布鞋、棕编布鞋等10余种新产品。

做足特色

漫步唐昌布鞋所在的“乡村十八坊”,保留了川西民居的风格,灰瓦白墙,石子路,沿路还布置了鸡公车等农用工具。古色古香,散发着泥土味。

杨勇表示,“乡村十八坊”是以传承非物质文化技艺为核心,集产品制作展示、参观学习、体验销售于一体的旅游商业文化综合体,由战旗村自筹资金、自主设计、自主修建、自主经营。

据介绍,2017年前,村上有很多小作坊,但由于环保要求不达标而面临关闭,怎么样能让这些传统手工技艺得以保留,同时又能将原来的闲置场地盘活呢?

经过村两委商议后,结合发展乡村旅游的思维,去年7月,战旗村组建战旗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将原来闲置的近50亩村集体养猪场进行改造。就这样,“乡村十八坊”诞生了。

在“乡村十八坊”,除唐昌布鞋外,还有酱油坊、辣椒坊、蜀绣坊等各具特色的门店。

56岁的林根健,做了一辈子的酱油和豆瓣。“乡村十八坊”开业后,他在里面开了个酱油坊,依然是“前面开店,后面作坊”—林根健和妻子负责生产,儿子媳妇负责销售。

让林根健颇有成就感的是,现在酱油坊每天能生产2000斤酱油,经常能见顾客排长队买酱油的场景。

辣椒坊老板王辉曾是一名歌手,2018年10月回到了战旗村创业。

在问及“为什么要回来时”,他表示,为的是家,但借的却是村里的“东风”。

带动就业

唐昌布鞋等产品的旺销,解决了村里的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今年37岁的李燕,去年4月开始学习制作唐昌布鞋,如今已经出师。据介绍,像李燕这样的年轻人去年前前后后招进来了二十几名,其中还有残疾人。唐昌布鞋采取按件计酬的方式,制作者每个月能拿到2000元到4000元不等的工资。

“在‘布鞋’面料增加蜀绣,在面料上刺绣文字、图案,布鞋更好卖了,我们收入也增加很多!”残疾女孩贾春梅一边灵活地在布料上刺绣,一边对记者说道。

为更好地安排残疾人就业,让残疾人融入社会。2018年11月,郫都区残联在战旗村“乡村十八坊”内设立了郫都区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以培养本地及周边区县残疾人学习文创产业发展意识和能力,帮助其实现就近就便创业致富的同时,也形成了唐昌布鞋、蜀绣、豆瓣、“三编”(棕编、竹编、草编)工艺等残疾人培训特色项目。

郫都区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吴蓉娟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郫都区残联将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平台无缝嵌入“乡村十八坊”,将文创能力与市场运营能力协同培养,形成了残疾人创业就业的完整链条,部分残疾人成长为当地致富带头人。

培养更多人才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杨勇反复强调,战旗村下一步要有更大发展,必须得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回来。

正是因为切身感受到人才的重要性,战旗村决定利用其优势,将教育培训作为未来的核心产业。

目前,战旗村已成立了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训基地—四川战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

同时,还在“乡村十八坊”等旅游和产业项目的打造中,围绕教育下功夫,为当地乡村振兴教育理论培训+实践基地的打造提供支撑。不仅对内提供人才、吸引人才,而且对外培养人才、输送人才。

□ 《民生周刊》记者   严碧华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