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文化教育强国论坛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教育强国论坛

上海师大附中:发展教育让师生充分和谐发展

来源:民生网2019-01-29 11:46:41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简称上海师大附中)是上海市首批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也是上海市教委直属五所高中之一。学校确立了“发展教育——让每一个师生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的办学思想,建立了70多门成熟的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涵盖人文、科学、艺术、体育和技术等各个领域,为学生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和广阔自主的发展空间,也使其成为中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

早在2000年,上海师大附中制定“争创实验性、示范性学校”规划之时,严一平校长就大胆提出,从改革学生评价入手,提高德育实效性,并在实践基础上总结出“中学生成长包”这一评价载体。同时,他在“德美一体,以美辅德”的学校课程建设下了大功夫,把学校的社会考察活动提升为“景观文化课”,产生了极好的示范作用。

直面基础教育的现实难题

上海师大附中校长严一平认为,目前中国基础教育存在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即“重知识、轻思维”,比较注重知识传授,却不太注重思维培养。整个社会评价相对而言比较功利,基本以分数作为评价标准。这样的评价标准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尽管在知识上能有不断提高,但好奇心与想象力却越来越差。

中国的校长有着光鲜辉煌的一面,但有时的确很苦闷。因为一个好校长,会怀揣着教育情怀、教育理想,他们一面创造着适合于学生的教育,另一面却又不得不面临巨大的现实压力——家长其实并不知道怎样培养孩子,更多的是看重孩子的分数,要让自己的孩子去读一个名牌大学。

如此办学,学校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与机械的操练,虽然短时间内能提高分数,但学生学习的却是一堆没有思维的死知识,对于未来尤其是十年二十年之后的发展,几乎毫无用处。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学生能考得一个高分,但如果思维变得僵化,基本就再难有自己的独立见解。

严一平称,高中教育就应该办成大学预科的样子。大学讲究博学,会学;而高中是一个培养人的地方,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上海师大附中的校园很大,但并没有想着去增加多少学生,而是增加了很多专用教室。

未来对于高中的评价,将不会再以学校规模和课程种类多少作为评价标准。一方面我们讲着创新人才出不来,另一方面却用传统的形式继续着授课和做题,这是一种矛盾。上海师大附中有很多制度与方向迎合高考改革导向,关注学生的全面培养,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导师制和加强职业体验三个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哈里斯自评系统是世界500强所用的一个指标,用来测试性格与职业的匹配度。上海师大附中大力提倡要研究学生,引进了一个哈里斯自评系统,帮助学生明确志向,思考将来到社会上究竟干什么,能够把学生的很多非智力因素调动起来,对学生的成长有着很强的促进作用。

教育要坚守什么?

教育为未来培养人,但未来的人究竟要具备哪些素养?在中国国内,这个问题还很少被研究,而作为目前的教育现状,这也是对有情怀、有理想的校长的一个大挑战。

严一平认为,做校长贵在坚持。在中国办教育,校长们其实都是在走钢丝,在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之间寻求平衡。一所学校有一所学校的文化,而校长作为学校的引领者,应当对此有传承,这样学校才会发展的好。严一平非常认同上海师大附中的办学理念,让每一个师生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他做了十几年的校长,并没有想去改变这个办学理念,而是跟几任校长一起,共同坚守着教育发展方向。

发展与培养有什么区别?发展教育提出于上世纪90年代,相比较而言,发展比培养更为注重调动人的内在积极因素,注重人的主动性。在目前的教育中,很多时候孩子其实都处在被动状态,这时候,就要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生活的主观能动性。作为办学者,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营造氛围,打造一个师生发展的平台。

上海师大附中的学生,相对而言就拥有较多的发展空间和自主发展平台。上海师大生命科学学院的教授曾向严一平提出,引进一个益生菌培养的课程,探索关于酸奶的问题,比如为何过期的酸奶不能喝?这样的探究性的课程,在上海师大附中非常多。这归功于学校的办学定位——依托上海师范大学,整合各类教育资源,让每一个师生都能充分和谐发展。

严一平表示,要把上海师大附中建成一所现代大学附中:大学有什么特点,学校也应有一些影子在里面。比如大学讲学术,附中也希望老师像教授一样有研究;大学让学生做课题,附中就把课题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程建设。学校最近几年的重点,就在于课程建设,是根据对办学的理解以及目前对国家课程感受到的不足之处,进行的一定程度弥补。

拓展课程有四个方向

严一平介绍说,上海师大附中的拓展课程有基本四个方向。第一个是对学生思维力的培养。学校引进了一门叫“英国剑桥”的SDP(Social Development Project 社会发展项目)课程,即批判性思维锻炼。这是英国剑桥考试委员会针对于中国留学生设计的一个课程,因为现下很多去英国留学的学生,虽然学习成绩很好,但是发展却不足,成为了一个较大的问题。课程则以话题的形式开展,具体的内容,则是让学生对于世界共同关注的话题,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借此开阔其思维。

第二个是对学生动手力的培养。学习物理的中国学生,如果回去看到一个坏了的电灯,对于如何摆弄线路一般大都毫无头绪,顶多只会在纸上画线路图,这就是学习了“死知识”的表现。在化学实验方面,原来的一些化学教材,基本都是些经典设计的教材,所谓经典实验重复:比如你做过几千遍酸碱鉴定,变颜色,看刻度,判断酸碱,最后要求做到结果准确。严一平指出,这样上课,虽然多少能够培养学生的严谨态度,但却不能培养人的创造力。对此,附中引进了英国剑桥化学实验,作为学校重点建设的一门实验类课程。与原来的实验不一样,这里同样是做酸碱问题,却会让学生测量口腔里唾液的酸碱度,做到把实验与人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虽然在实验结果上可能无法十分准确,但实验的方向则真正教育了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何处,从而用“活知识”代替了“死知识”。

第三个是帮助孩子“走向社会”。若学生长久地被关在校园内不近社会,与社会的距离就会变得很遥远。上海师大附中组织了一门特色课程,原称为“投身自然,改造社会”,后来上升成为景观文化课,提出让学生“在景观中沉醉,在文化里沉思”。课程要求学生做调研报告,以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形式,专注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学会去欣赏景观,了解景观背后的文化,并去体验与感悟美。严一平提及,这门课程后来也得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即发现学生们这样跟同学老师一起出去,往往很开心,基本都留下了深刻的美好印象。

第四个是注重与大学的联动。上海师大附中内部办了两个书院,一个叫博雅书院,一个叫格致书院。前者的重点在于思辨性阅读,帮助学生打开思维。严一平提到了一个例子,比如让学生思考水浒著作中,对林冲与鲁智深这两个人物的刻画:林冲夫人被高衙内的公子欺负,在一般情况下,我们或觉得林冲对此显得窝窝囊囊,鲁智深则显的痛快淋漓。而思辨性阅读的关键,就在于换身当下环境考虑问题——在这里,面对总理大臣身份的衙内,林冲作为北京卫戍军区的司令,和在绿林社会上行走的鲁智深,与总理的关系完全两样。懂得这一点,便能理解林冲当时的无奈了。这就是思辨性。

严一平指出,文本解读对孩子思考力的培养非常重要。附中曾经邀请《红与黑》的翻译者、上师大的郑克鲁教授,来讲述关于翻译的事。郑教授提到,当时他为了翻译好这本书,曾认真研究了法国大革命的历史,以为准确翻译奠定好基础。在博雅书院,这里所教育给孩子们的准确认识,就是要有思辨性,有“属于自己的东西”。

而另一面,格致书院则偏向于科学创新、STEAM教育方向,让学生在科技类,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上的前沿领域能有所涉猎。书院聚焦于自动化编程研究,并与交通大学等优秀高校开展合作,引进了众多优秀课程,使对此感兴趣的学生能够参与学习,并在高校教师的指导下撰写研究性论文,提高创新性能力。

在上海师大附中,学校让孩子有体验的空间与时间,在课程上有选择的空间与时间,在课堂上有思考的空间与时间,在课外实践中有拓展的空间与时间。这是附中人所坚守的东西。

(陈元哲)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