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独家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垃圾处理步入收费时代

来源:民生周刊2018-07-17 14:00:23 垃圾 时代

国家发改委7月2日公布了《关于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的意见》(下称“意见”)。意见指出:要健全固体废物处理收费机制,提高对混合垃圾的收费。到2020年底前,全国城市及建制镇要全面建立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同时,探索建立农村垃圾处理收费制度。

从事多年环保工作的陈立雯表示,垃圾分类收费制度是形成垃圾分类治理社会的基础,但仅仅是对产生者收费是不够的,还需要配套更多相关的硬件和政策。

收费是大势所趋

垃圾收费早已有之,《民生周刊》记者梳理发现,2002年我国就已出台《关于实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促进垃圾处理产业化的通知》,当时国内就已经开始全面开征起垃圾处理费用。但十几年来,国内城市的垃圾收费制度,基本还停留在费用固定、按户计征的水平上。

因为收取方式比较“隐蔽”,很多人并没有感知。现实中,生活垃圾处理费主要以两种方式征收。其一,将垃圾处理费附征于水、电、燃气等公用事业收费,按照居民消耗的水、电或燃气数量征收生活垃圾处理费;其二,通过居民自治组织或物管直接向业主收取垃圾处理费。应该说,这两种收费模式都存在着明显的缺陷,那就是收费的过程无法体现明确的公共导向和道德立场,这种买卖关系也无法有效促进生活垃圾的减量化。

一直以来,“收效甚微”“举步维艰”,是行业内对垃圾分类贴得最多的标签。面对此等难题,国家相关部门也在创新各类举措,其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在这场垃圾分类持久战中,市场的力量应该被放大,垃圾计量收费是大势所趋。

在此背景下,以上意见应运而生,这份为促进绿色发展的价格改革也定下了任务书,并列出时间表。根据规定,针对具备条件的居民用户,将实行计量收费和差别化收费;针对非居民用户,则实行分类垃圾与混合垃圾差别化收费。

事实上,推行垃圾计量收费的过程中,最大的挑战便是来自居民的接受程度。尤其是不同的地区其收费标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最基本的农村与城市、商户与居民、高端小区与普通老城区之间可能都需要不同的收费标准,而不仅仅只是混合垃圾与分类垃圾这两种区别标准。

意见提出,应综合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垃圾处理成本等因素。尤其是农村地区,要将农户经济承受能力纳入考虑范围,合理确定收费标准,促进乡村环境改善。

有业内人士认为,污染治理的基本原则一贯是“谁污染谁治理”“产生者付费”,然而作为固体废弃物污染的一种,生活垃圾处理费用长期以来由政府财政支出。当然,这是因为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特别是面对日益精细的分工模式,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由垃圾产生者自行处理垃圾。因此对生活垃圾处理收费,以货币支付的形式转移责任,具有更大的合理性。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种环境政策工具,垃圾计量收费的重点并非在“收费”。虽然,国内外已有实施垃圾计量收费的先例,但这项政策不能绕开垃圾分类,因为收费不是目的,减量才是关键。

仅收费还远不够

在不久的将来,扔垃圾要收费了,这会对百姓生活有何影响?能改变“垃圾围城”困境吗?零废弃联盟政策研究员谢新源认为,生活垃圾计量收费和差别化收费制度,是有可能彻底改变我国垃圾分类工作面貌的措施。

谢新源认为,公众需要厘清的是,政府负责组织建设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并不意味着应当由政府承担成本。例如,供水供电也是人们离不开的公共服务,由政府组织建设,但也是按使用量收费、由居民自己承担。假如水电费按月收,供水供电系统马上会因为超负荷而崩溃。

谢新源坦言,以往垃圾之所以没有计量收费,是因为计量存在困难。但在目前的条件下,对于单位、公共场所以及作为整体的居民小区,只要接收这些来源的密闭式垃圾站加上称重功能即可。因此意见提出,对非居民用户推行垃圾计量收费制度;而对于居民,在有条件的地方实行。

过去对单位垃圾产生者收费的方式往往是根据上一年的垃圾量,商议下一年的收费额度,而对于居民,则是按月收费。这种制度的后果是产生垃圾多少一个样,分不分类一个样。意见提出,要建立分类垃圾和混合垃圾差别化收费制度,提高混合垃圾收费标准。“这样,被收费对象才有动力考虑如何做好垃圾分类,减少混合垃圾,并付诸实施。一旦对物业实行差别化收费制度,也就有了发动居民做好垃圾分类的动力。”谢新源说。

新的垃圾收费制度会否加重百姓负担呢?谢新源认为,一个人只要做好垃圾分类,垃圾费基本不会增加,甚至有可能减少。“我国居民家庭垃圾有60%以上是厨余垃圾,而纸和塑料分别占了10%左右。在很多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厨余垃圾可以兑换积分,而低价值可回收物补贴未来很可能在更多地方推行,而且多种纸类和塑料本来就能变卖。因此,新的垃圾收费制度只会大大加重不做垃圾分类的人的生活负担。”谢新源说。

从事多年环保工作的陈立雯表示,垃圾分类收费制度是形成垃圾分类治理社会的基础,但仅仅是对产生者收费是不够的,还需要配套更多相关的硬件和政策。

陈立雯认为,垃圾分类收费标准,以及收费后的使用要公开和透明,不能重复之前混合垃圾收运和处理中的不公开状态。分类收费要及时配套对产生者的细致和耐心教育。同时分类收运和分类处理所需的硬件系统要跟上,打破当下混合收运和混合处理的系统。垃圾分类收费后,在垃圾主管部门的领导下,要创建一套垃圾分类收运和处理的硬件体系,和源头分类实现无缝连接。

《民生周刊》记者   于海军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