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实践探索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实践探索

广东化州:夯实乡村振兴发展基础

来源:民生网2018-07-02 14:13:27 化州 广东 乡村 基础

近年来,广东省化州市紧紧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村、培育现代农民,努力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发展新路径,为乡村振兴发展夯实基础。

围绕发展现代农业,抓好产业产品产销。各镇(街道)、村结合自身实际,选择1-2个主导产业进行培育,集中力量突破;加快推进“一园三区十带”建设,着力打造省级化橘红现代农业产业园,将其建成集生产、加工、研发、物流贸易、电子商务、文化产业与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三产融合产业功能区;全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重点打造以化橘红、格桑花、油菜花为主的万亩田园、以茶业为主的万亩茶园、以果蔬为主的万亩果蔬园三大农业产业片区;着力提升杨梅下郭丽岗罗非鱼产业带、良光笪桥广东甘蔗主产区产业带、平定那务化橘红产业带、中垌油茶产业带、宝圩播扬香蕉产业带、文楼蜜柚产业带、那务合江蚕桑产业带、官桥中垌柑橙产业带、新安黄皮番石榴产业带、笪桥妃子笑荔枝产业带等十大农业产业带,带动全市农业全产业链整体质量和效益的全面提升。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突出培育粮油、蚕桑、蔗糖、蔬菜、化橘红、水果、水产、畜牧、林木等特色农业;大力发展无公害、有机、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支持名特优新农产品发展,培育品牌;加强市、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确保从田间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大力推进畜禽屠宰场现代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加大屠宰厂技术改造和政策扶持,不断提升屠宰场屠宰技术水平;充分利用媒体、网络、节会等各种方式,进一步宣传、展示、推介该市特色农产品,扩大该市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持续加大“农超对接”,支持规模农企开设专卖店,鼓励网络电商扩大市场体系,不断提升农产品在高端市场的占有份额。

围绕建设现代农村,抓好统筹融合提升。大力推广养殖生态与健康养殖模式,进一步抓好农村新能源建设,坚持把农村沼气建设与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结合起来,特别是把养殖排污治污和新能源推广结合起来,不断强化农业生态环境安全保护体系;推进农旅一体融合发展,规划打造、高位嫁接现代农业与旅游产业,注重拓展农业功能,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电子商务等现代农业经济,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延长农业产业链,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统筹推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做好“接二连三”文章,培育农业新业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努力探索发展各具地域特色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模式;抓好水利建设,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节水灌溉、水土保持等项目,提高农业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完善村镇规划,搞好农村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实施农村“一村一公园、一村一公厕”项目建设,全面推进“污水革命”“垃圾革命”“厕所革命”,促进农村城市化;积极推进“河长制”工作,加强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域岸线等的保护力度。

围绕培育现代农民,抓好培训培养培植。整合分散在组织、扶贫、农业、人社、教育、妇联、科工商等部门的培训资源,以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主、种植大户等为重点,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提升农民工职业技能,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和创业;注重对农民群众进行文明理念、文明行为、文明风尚的培养,不断提升其综合素质和能力;加大对返乡农民工创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农民返乡创业;着力完善扶贫开发政策保障体系,巩固和发展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相结合的大扶贫格局;深入推进“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全面扶持和帮助低收入农户增收脱贫。

围绕深化农村改革,抓好发展活力激发。稳妥扎实开展农村土地确权工作,形成产权明晰、权能明确、权益保障、流转顺畅、分配合理的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建立市场化耕地流转制度,逐步引导、扶持农业龙头企业或新型农民合作经营组织进行集约化经营,确保较好解决农村耕地弃耕丢荒现象;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鼓励发展规模适度的家庭农场;鼓励工商资本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完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服务平台,引导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健康发展;全面推进普惠金融“村村通”建设试点工作,不断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围绕精神文明建设,抓好农民获得感生成。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 “孝、善、勤、俭、诚、净、美”等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出去;以农村“道德讲堂”为平台,让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进一步净化和提升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心灵;加大对文物保护抢救、传统建筑修缮、基础设施改造、公共环境整治和非物质文化保护,确保民族传统村落历史风貌得到保护和延续,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永续利用;积极引导民间艺人制定保护和传承民间艺术工作计划,大力支持节庆民俗文化活动;深入挖掘农耕文化、乡愁文化、红色文化、化橘红文化、书院文化,精心规划打造一批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乡村旅游景点。

围绕“三农”队伍建设,增强内生治理能力。抓好镇委书记、村支部书记和农村致富带头人“三支队伍”建设;以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为重点,在返乡大学生、退伍军人和大学生村官等重点人群中,培育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创新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通过产业特色来吸引社会资本,创新产业链组织形式,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形成可持续又有差异化、有辨识度的地域产业;着力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不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围绕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农村治理水平。进一步理顺村级理事会、经济联社、村民小组的关系,选优配强村(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扎实推进农村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持续深入开展基层腐败问题、涉农领域贪腐问题、农村涉黑涉恶问题专项治理;引导和推动集体经济组织、群团组织以及村民理事会等各类组织有序参与基层治理;加快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站)建设,完善农村产权流转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着力建设农业改革领域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切实维护好弱势群体利益;持续深入推进“一村(居)、一律师”工作,不断提升基层治理规范化、法治化水平。(黎 贵 曾国荣)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