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财经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麻辣财经:保护种质资源,中国也有“诺亚方舟”!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2018-06-07 16:21:26 诺亚方舟 种质 中国 财经 资源

世界上什么东西的气力最大?我们学过的小学课本里,早就给出了答案:世界上气力最大的东西,不是狮子,也不是是金刚,而是种子。一粒种子可以显现出来的力,简直是超越一切的。

然而,可能很多人没想到,这个世界上气力最大的东西,也是最脆弱的东西。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但如果这粒种子消失了,世界就会留下一片空白,生物多样性受到损害,后果相当严重。

保护种质资源,刻不容缓。在挪威斯瓦尔巴群岛,有一个“世界末日”种子库,目前这里保存了源自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100多万份生物种子样本,被称作全球生物多样性的“诺亚方舟”。

很多人关心:中国是不是也有这样一个种子库,中国在种质资源收集保护方面做了哪些工作?麻辣财经采访了有关部门和专家。

 种子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中国是一个物种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但是在种质资源保护方面也面临着严重的挑战。据农业专家介绍,由于经济高速发展、城镇化建设和气候变化等原因,许多代代相传的珍稀资源和古老地方品种正在迅速消失。

例如,南方曾经普遍种植的、具有抗洪灾能力的深水稻品种,目前已濒临灭绝;1981年,仅广西自治区就拥有野生稻分布点1300多个,30多年过去,曾经的1000多个分布点已经消失,目前仅剩下300多个。

“种质资源是一个国家的战略资源,种质资源保护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 农业农村部种子管理局局长张延秋介绍,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我国分别在北京和青海建造了自己的“诺亚方舟”,即国家作物种质库和国家种质资源青海复份库。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我们建有国家农作物资源库,储藏有40多万份植物种子,其中15%左右是国外来的,85%左右是我们自己的。

目前,我国已建成种质资源长期库1座、复份库1座、中期库10座、种质圃43个、原生境保护点199个;长期保存物种2114个、种质资源49.5万份,位居世界第二。

作为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依托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建设运行,它是中国第一座国家级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也是目前亚洲最大、世界第二大的野生植物种质库。

十年来,这个库已抢救性收集和保存的各类种质资源2万多种,包括4000种13178份中国特有植物种子,数千种重要农作物野生近缘种种子,近百种442份珍稀、濒危植物种子。 此外,这里还收集保存了来自世界上45个国家的1197份重要植物种子。

为了抢救种质资源,从2015年开始,我国启动了全国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普查结果亦喜亦忧:喜的是粮食作物培育的品种显著增加,从1956年2400多个增加到目前2万多个,增加了8.5倍;忧的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地方品种数量急剧减少,从1956年1万多个减少到目前3000多个,减少超过70%。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种子,急需长期保存。

摸清了资源分布消长变化,抢救工作也在同时进行。3年来,我国先后启动了12个省份的普查工作,抢救性收集各类作物的古老地方品种,种植年代久远的育成品种,以及其他珍稀、濒危种质资源共计2万多份,挽救了大量古老地方品种和濒危资源。

通过普查,还发掘了一批具有重要价值的珍稀特色资源。比如,在广西发现了一种抗病的野生葡萄品种,具有较高的推广与利用价值;在重庆市发现了一种珍稀的柿子品种,俗称“火罐柿”,不仅口感甜、无核,而且形似灯笼,具有非常好的观赏价值,成为当地开展乡村旅游的重要宝贵资源。

麻辣财经从农业农村部获悉,全国普查总任务是要完成2228个县、大约10万份资源的收集保存工作。目前,这个工作刚刚完成了不到1/3,还要继续推进普查工作,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资源财富。

种子支撑起中国农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

种质资源是育种创新的物质基础,而种业则是农业的“芯片”。种子,支撑起中国农业,也改变着中国农民的命运。

“十几亿人口要吃饭,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所在。”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余欣荣表示,只有种业安全有保障了,我国粮食安全的“根基”才能稳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优势新品种研究、开发能力稳步提高。“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李振声、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育成专家李登海……一个个响亮的名字远播中外,他们是专注田畴、饱暖众生的实践符号,不断激励我国农业科技向更深更广领域进军。

目前,在水稻、小麦、大豆、油菜等大宗作物用种上,我国已经实现了品种全部自主选育,玉米自主品种的面积占比也由85%恢复增长到90%以上,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

在蔬菜生产上,自主选育品种的市场份额达到87%以上。海南、甘肃、四川等三大国家级制种基地建设顺利推进,一批区域性良繁基地巩固发展,主要农作物种子质量合格率稳定保持在98%以上,良种覆盖率超过97%,我国农作物供种保障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对农业增产的贡献率达到45%。

“从这几年的实践来看,市场上推出了一批绿色优质的专用品种,包括优质抗病虫水稻,节水抗旱抗病的小麦,机收籽粒玉米,优质高产大豆等。这些品种不仅符合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的要求,而且有助于加快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余欣荣表示。

尽管中国种业发展很快,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还很大。这几年,全球种业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国际种业巨头纷纷强强联合、抱团发展,掀起了新一轮的重组浪潮,全球种子市场、技术、人才等要素进一步向跨国巨头集中。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种业的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

比如,国际种业巨头孟山都,一年的研发投入高达17亿美元,将近100亿人民币。而国内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最多的隆平高科,每年仅为0.5亿美元。我国具有一定规模的1500家种子企业,每年研发投入加到一起也就是33亿人民币。在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我国距离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业航母”,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下一步,中国种业将以更大的力度、更加开放的姿态,出台更加积极有力的开放政策和知识产权保护措施,集聚全球创新资源要素,统筹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使种业在开放中竞争,在竞争中发展,加快提升国际竞争力。” 张延秋表示。(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麻辣财经工作室 高云才)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