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朝阳区安贞街道:党建引领办实事 精准“滴灌”解民忧
来源:民生周刊
2025-11-13 11:52:45

郑天刚

“现在出门再也不用麻烦别人抬轮椅了,自己推着就能去医院做透析,真是太感谢社区了!”家住北京市朝阳区安贞街道安华里社区的钟苑,指着家门口新改造的无障碍坡道欣喜地说。这处看似简单的坡道,是安贞街道“红色接力、温暖安贞”微心愿项目的一个成果。

从为独居老人实现“有人陪聊”的小心愿,到帮困境家庭解决无障碍出行的大难题,从第一年完成50个微心愿,到今年半年内征集350多个需求、统筹帮扶资金近20万元,安贞街道以“微心愿”为切口,织密民生保障网,用一个个“小确幸”汇聚起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感,为基层治理探索有效路径。

以民生痛点为导向

——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发现

安贞街道地处朝阳、海淀、东城、西城四区交会地带,下辖10个社区,辖区总面积约3.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约4.16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约1.85万人,占比达44%。人口密集化、居民老龄化、小区老旧化的“三化”特征显著,兼具交界区、营院区、建成区、居住区四区叠加的复杂属性,社区治理面临诸多挑战。过去,社区服务多是“居民提、社区办”的被动模式,一些看似不起眼的需求往往会被忽视。

在安华里社区,社工王静在入户时发现,独居的李和平阿姨喜欢织补,却苦于“没地方发挥所长”。她随即记录下李阿姨“想为社区做点事”的心愿,很快帮她加入了社区的春志服务队。如今,李阿姨不仅会帮邻居缝补衣物,还主动照顾同楼95岁的老党员,成为社区的“暖心纽带”。

“94岁的徐鸿林老人不缺吃穿,就想有人听他讲年轻时研发北冰洋汽水的故事。残疾人杜建国每天出门,都要靠保姆搬运轮椅……这些不是大事,却是群众心头的急事。”安贞街道民生办负责人说,为了精准捕捉这些“沉默的需求”,街道改变传统工作方式,以民生办为核心统筹,联合各社区民政干部、社工、志愿服务队等力量,组建起“社工+党员+志愿者”摸排队伍,通过包楼入户、电话随访、居民座谈会等方式,深入社区各个角落,挖掘群众的真实心愿。

在心愿征集过程中,街道不仅聚焦物质层面需求,更关注精神帮扶与特殊诉求:为单身母亲、失独家庭提供情绪疏导,为空巢老人链接陪伴关怀服务,帮困境儿童争取学习设备……

社工们将心愿细致分类,从最初的七大类逐步拓展为涵盖政策支持、社区治理、学习提升、文化娱乐、生活照顾、医疗护理、健康营养、陪伴关怀、家电日用及其他类型的十大类,建立“微心愿”专项台账,确保“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办什么”。截至2025年8月,安贞街道累计完成533个微心愿,受益人群覆盖低保家庭、残疾人、独居老人、困境儿童等600余人,真正实现民生服务“精准滴灌”。

多元联动破解难题

——从单打独斗到共治共享

“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一群人的力量无穷。”这是安贞街道推进“微心愿”项目的核心思路。为了让每个心愿都能落地,街道构建起“政府+社区+社会力量”多方共建共治共享的工作体系,整合分散资源形成帮扶“组合拳”。

“我们统筹68家党建协调委员会‘六大联盟’单位推出70余个服务包,动员160余家社区‘六小门店联合会’成员单位、11个基层党委及近500个基层党组织,还有6000余名党员志愿者,形成‘心愿征集—资源匹配—落地跟踪’的闭环机制。”安贞街道主要领导介绍,街道还重点联合辖区内安和社区公益基金会,同时联动企业、社区医院、养老驿站等多元主体,针对不同类型心愿精准对接资源:物资类心愿由企业爱心赞助、基金会专项支持,服务类心愿由党员志愿者、社区社会组织认领,特殊需求如无障碍改造则协调物业联盟、养老服务机构协同推进。

安贞街道安华里社区通过“微心愿”机制整合物业、养老机构等资源。图为志愿者周全立利用木工特长搭建爱心坡道。

安贞街道的李和平阿姨发挥织补特长,加入服务队为邻里缝补衣物、照顾高龄老人。

安贞街道春志服务队志愿者为居民磨刀、修电器。

在钟苑的无障碍出行改造心愿中,这一机制展现得十分充分。最初,保洁员吕士科主动承担起每周3次抬轮椅的任务,风雨无阻,坚持了一年多。但吕士科离职后,问题再现。社区社工得知后,将这一心愿纳入“微心愿”台账,街道随即启动资源对接—党建协调委员会物业联盟的朝阳家园物业、亿方物业主动提供施工技术支持,民生服务联盟的红枫盈养老服务中心赞助2000余元物料费,仅用一周就完成坡道改造,让钟苑实现“独立出行”。

截至2025年8月,安和社区公益基金会认领150个心愿,投入帮扶资金10万元;社会单位认领90个心愿,投入帮扶资金约5万元;党建协调委员会及“六大联盟”认领27个心愿,投入资金近5万元;社区、党员、志愿者认领80个心愿,提供陪聊、代买、家电维修等暖心服务。

多元力量协同发力,不仅解决了单个部门“想办办不了”的难题,更激活了社会公益热情。华夏银行北京分行信用卡中心为居民刘学义送去自行车,方便其照顾生病的家人。北京稻香村为高龄志愿者王秀兰送上熟食礼盒,感谢她的无私奉献。越来越多社会力量主动加入“微心愿”认领队伍,让爱心在社区传递。

长效机制巩固成果

——从“一时暖心”到长久安心

“‘微心愿’不是一阵风,要让温暖持续下去。”安贞街道主要领导在“微心愿”项目颁奖仪式上的这句话,道出了街道的长远考量。为避免项目“雨过地皮湿”,安贞街道从组织、评估、品牌3个维度构建长效机制,推动“微心愿”从短期活动向长效服务转变。

在组织保障上,安贞街道第一时间成立专项工作小组,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多次召开项目部署会、推进会,明确各部门责任分工与时间节点,通过“工作例会+调度会+研讨会”相结合的方式,同步开展社区“一对一”沟通,确保每个心愿都有负责人、时间表,为项目落地筑牢基础。

在评估优化上,安贞街道民生办定期对各社区“微心愿”进展进行跟踪,项目结束后从心愿实现率、居民满意度、社区氛围改善等维度进行全面评估。2024年项目开展以来,居民对项目满意度始终保持在98%以上,针对评估中发现的“心愿类型覆盖不足”问题,安贞街道及时拓展服务范畴,将社区治理、文化娱乐等需求纳入台账,让服务更贴合群众期待。

在品牌延伸上,安贞街道在“微心愿”基础上推出“贞心聚力·共朝美好”基层治理品牌,将服务从解决单个心愿拓展到改善社区整体环境。如通过“一街一园N伙伴”项目,对安华里社区沿街进行岗亭翻新、老车棚升级、儿童友好空间设计;动员居民参与楼院环境整治,朝阳家园物业每周组织志愿者清扫脏乱楼院,两个月内带动更多居民“共扫门前雪”,让社区环境焕然一新。

如今,“微心愿”已成为安贞街道的“民生名片”:安外社区居民周全立从“堆物户”变身志愿者,用手工特长为流浪猫搭建起“喵喵小家”。春志服务队的李文生接过服务旗帜,带领队员上门为居民维修电器、疏通下水道。社工李桦霖与刘迪连续多日护送瘫痪居民杜建国就医,用行动践行着为民服务的初心。

“每个‘微心愿’都很小,串联起来却是民生大文章。”安贞街道主要领导表示,安贞街道将继续深化“党建引领、多元参与、精准服务”的“微心愿”模式,在建强组织、链接资源、提升服务上持续发力,让“微心愿”覆盖更多群体,让小治理释放大能量,扎实推进民生实事落地见效。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23期、11月10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原标题:《(引题)北京市朝阳区安贞街道以“微心愿”为切口织密民生保障网(主题)党建引领办实事   精准“滴灌”解民忧

(责任编辑: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