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曙光:为了群众 依靠群众
来源:民生周刊
2023-01-16 11:39:54

▲陈曙光

春节是所有中国人阖家团圆的最重要节日。习近平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以来,每逢春节前夕都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嘘寒问暖,与人民在一起辞旧迎新,体现了总书记视群众为亲人、以人民为中心的赤子情怀。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居于基础性地位,贯穿这一思想各个方面。本刊记者就坚持人民至上、贯彻群众路线、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问题采访了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曙光。

民生周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保障改善民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最直接体现。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努力,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陈曙光:“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就增进人民美好生活、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阐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全面深化改革,强调“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全面依法治国,强调“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全面从严治党,强调“关键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强调“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等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把民生疾苦放在心头,把改革发展责任扛在肩上,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更高水平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任何时代,人民关注的利益问题往往是多方面的,这些问题有轻有重,有缓有急,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牵住牛鼻子,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没有重点就没有头绪、没有章法;没有重点就没有政策、没有主张;没有重点,工作就没有波澜起伏、风生水起。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新期待,解决人民关心的利益问题,单兵突进不行,齐头并进也不行;畸轻畸重不行,同等发力、同步推进也不行;一哄而上不行,停滞倒退也不行。进入新时代,针对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我们党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持续发力:一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事关国家未来。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是精准发力抓好就业工作。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以创业带就业,实现比较充分和高质量就业。

三是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

四是建立健全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发挥着社会稳定器作用。要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强化政策衔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城镇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制度,健全社会救助体系,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五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重要位置,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这次抗击新冠疫情阻击战,充分体现了党中央敬畏生命、生命至上、人命关天的理念。

六是兜住民生底线。“底线”是不可逾越的警戒线、是事物质变的临界点。就民生工作而言,底线是老百姓的生命线、安全线、希望线,是退无可退、必须捍卫的边界线。“底线思维”就是要敬畏底线,守住底线。坚持社会政策要托底,要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着力保障基本民生,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比如,精准扶贫工作、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都是极端重要的民生工程,决不可虎头蛇尾、半途而废。要多做一些雪中送炭、急人之困的工作,少做一些锦上添花、花上垒花的虚功。

10多年来,经济下行压力下我国各项民生指标逆势上扬,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8.2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500元增加到35100元。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万人以上。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这些成就印证了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期待“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的理念,兑现了我们党“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的坚定承诺,彰显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价值追求,是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最生动最直接体现。

民生周刊:如何理解贯彻坚持的群众路线工作方法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根本政治立场的关系?

陈曙光:党的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的群众路线是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在党的全部活动中的系统运用,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

从价值观角度看,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以人民为中心展开的。“一切为了群众”,是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坚持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是每个共产党员必须遵循的最高政治原则。“一切依靠群众”,是实现“一切为了群众”的根本途径,马克思主义政党坚信人民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党要相信群众、发动群众、带领群众为实现远大目标而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我们深深知道,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一切为了群众”是党的工作的价值目标,“一切依靠群众”是实现价值目标的手段,两者有机统一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价值观。

从方法论角度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强调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要充分了解群众意见、汇集群众智慧,在决策执行过程中也要不断听取群众意见进行修改和完善,决策执行的结果更要经得起人民群众的认可和实践检验。

民生周刊:如何在具体工作实践中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

陈曙光:践行好党的群众路线,最基本途径就是深入群众,做好调查研究。在这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党做出了表率。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共产党是给人民办事的,只有秉持为群众解忧、为人民造福这一共产党人的初心,调查研究时才会真正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到田间地头、厂矿社区和老百姓家中,向农民、工人、知识分子及社会各界人士详细了解真实情况,寻求管用的对策。

调查研究目的必须是“一切为了群众”,是为群众解决问题。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依靠人民才能创造历史伟业。只有“一切依靠群众”,才能实现“一切为了群众”的初衷,也只有“一切为了群众”的事业,才能“一切依靠群众”来成就。群众只有相信你是真正为他们解决问题的,才会相信并对你说实话;只有基于实情才能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这种政策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能落地见效。可见,调查研究的过程也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密切联系群众的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地(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在河北正定,他跑遍了所有村;在福建宁德,他到任3个月就走遍了9个县,后来又跑遍了绝大部分乡镇;在上海仅7个月,他就跑遍了全市19个区县。到浙江任职刚刚两个多月,他就把全省11个地级市都走遍了。随后一年时间里,他又走遍了全省90个县(市、区),还走访了大量村(社区)、乡镇(街道)、企业、学校等。

到中央工作后,习近平总书记对调查研究的重视一以贯之。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央八项规定破题,以上率下抓作风建设,而八项规定的第一条就是:“中央政治局全体同志要改进调查研究,到基层调研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10多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考察调研,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从2013年起,每逢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都会来到群众身边,拉家常、问冷暖,听民声、送祝福,这既是带头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的实际行动,也生动诠释了视群众为亲人、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和情怀。

民生周刊: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六个坚持”,第一个就是“坚持人民至上”。如何理解“坚持人民至上”的内涵和重要性?

陈曙光: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不搞清楚这个问题,就没有资格称为共产党人,就没有资格称为马克思主义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共产党宣言》庄严宣告:“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坚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的集中体现。

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党没有脱离于群众之外的特殊利益,党员没有超越于群众之上的特殊地位,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我们要时刻不忘这个初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立场和根本宗旨,生动诠释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群众利益而不懈奋斗;我们党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充分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的全部奋斗史,就是一部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历史,就是一部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历史。

坚持人民至上,就是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核心是站稳人民立场。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坚持人民立场,代表人民利益,站在人民一边,全心全意为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根本政治立场。立场问题不是虚幻的,而是实实在在存在着的。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是真正的主人,资本逻辑是社会的主导逻辑,权力受命于资本、受制于资本,也服务于资本,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政党除了代表“资本”的利益,没有别的选择。在中国,“人民”是真正的主人,代表人民利益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利益所在,始终站在人民一边是中国共产党的崇高使命所系。在极少数人和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拉锯中,在资本逻辑和人民逻辑的利益博弈中,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有自己的坚守和定力,自觉选择站在最大多数人的一边,自觉站在人民立场上想问题、作决策,做事情、干事业,做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者。离开了这一条,就从根本上离开了马克思主义;背叛了这一条,也就从根本上背叛了共产党人的事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是我们党执政最大的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历史一再表明,依靠群众无所不能,脱离群众一事无成。我们党只有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牢记初心使命,践行根本宗旨,全面贯彻群众路线,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为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就一定能够不断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 《民生周刊》记者   徐英子)

(责任编辑:罗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