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在田:因喜欢倾情一生 因书法内蕴充实
来源:民生网
2022-11-04 11:18:11

 

 

书意虚灵  笔意情致

那相濡以沫的温馨、那自乐怡然的心态,还有那自我修复的情绪,走进王在田的书斋,仿佛可以听到了宁静、看到了闲适,实在不忍心打扰,可是,书法的魅力总是让人情不自禁。

1950年,王在田出生于济南一个书香世家,父亲写了一手好字,晚年依然乐书法,勤笔耕。王在田自幼在父亲的影响中,也很喜欢书法,又加上血脉中天生流淌的艺术基因,王在田一生都没有离开过书法这门艺术,即便八、九十年代,下海经商阶段,日夜奔波,忙于挣钱,只要有点时间,王在田就看看贴,写写字。

爱,总是让人难以割舍,四十多岁时,王在田逐渐从商海之中淡出,也许在书法里,他才能涤尽不能排解的内痛,也许在笔划里,他才能忘记一切,才能安顿灵魂,五十多岁时,王在田完全放弃了拼打的事业,让心境沉浸于书法,让一切“难愈之苦”流淌于笔墨之间。

六十岁那年,王在田和老伴在大明湖旁边买了一处房产,在那里定居下来,一方面远离原来熟悉的“繁华”,让内心得到修整,另一方面在繁华的清净之地安享书法带来的乐趣。

王在田书法作品《欧阳中石·泉城颂》

“生活为你关闭了一扇门,就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痛点彻骨的人生经历让王在田内心的裂痕难以愈合,书法艺术则为王在田打开了散去心结的通道,让他性灵升腾。

王在田真、草、篆、隶、行皆有涉猎,行书、魏碑、隶书写的最为深入,诸家精华熔铸于行书则姿貌内敛,风采独秀。

少年时期,王在田以唐楷筑基,后学赵孟頫,用功很勤,用情很浓,写的也富有神采。那时,王在田就是左邻右舍心目中的书法家了,逢年过节写对联,宴请宾客写请柬,王在田便是首选。亲朋好友的赞许是更上层楼的动力,又加上真心喜欢,所以,书法这门艺术不断激发着王在田潜意识中的本能,逐渐有意识地探索、研究,虔诚认真,越走越深。

青年时期,王在田沿着赵孟頫的足迹,取法王羲之的《兰亭序》、王献之的札记,兼学孙过庭的《书谱》,以及黄庭坚、米芾、唐寅等行书名家,并上诉钟繇,又在《张迁碑》《乙瑛碑》《曹全碑》等隶书之中,在《张黑女墓志》《始平公造像》《郑文公碑》等魏碑之中,心追手摩,离披点画。中年时期,魏碑兼容着行书、隶书齐头并进便成为王在田书法人生的主题,精修入境,功法渐成。可是,艺术乃无尽头,“学而知不足”,越是深入,越觉得传统书法的博大,也许博大才能包容,博大才可以无穷无尽地沉浸其中,享受书法艺术带来的精神慰藉。王在田相继研究了历代书法家的经典名作和书理书论,还旁参了启功、钱君陶、费新我、沙孟海等近代名家,广益博考,兼收并蓄,吸收了很多,也融汇了很多。用王在田自己的话说:“我采百家花,酿自家蜜”。

纵览王在田的书法,可以发现,行书是他的独特,也是他最引人瞩目的焦点,当然,他也可以写出地道的魏碑、隶书,标准的楷。

王在田书法作品《杜甫·望岳》

在王在田的行书里,有着魏碑的深深印记,还有着兰亭的韵致、赵孟頫的妍美,笔道里还带着王铎的力量、宋克的疏朗,这应该是融古人之法,集今人之学,铸一家之长的兼学过程,也应该是他古为今用、学古鉴今的艺术渊源。

如果剥离古人的具体笔法,细品王在田的行书,可以看到,他用笔特别灵动,入笔、行笔、收笔,快与慢、收与放、开与合、疏与密,如果说点,如高山坠石、如鲲鹏击水、如长虹饮涧……好像不对,因为不全面,且不能道其妙;如果说其线,似锥画沙、似折钗股、似屋漏痕……好像也不对,因为不确切,也不能言其真。那刚与柔的交替、动与静的转换,那方与圆的辉映、欹与正的结合,雄秀的、阔美的、瑰奇的、高华的,如铁马秋风、波涛汹涌,似祥龙在天、峰峦蜿蜒;典雅的、清逸的、灵秀的、萧散的,如杏花春雨、秋月清风,似碧玉皎洁、丹凤呈祥。一切都在情理之中,情理之中是法度,又常常出于意料之外,意料之外则是王在田的别致,属于王在田的独特。

再看章法布局,险峻的、对立的、和谐的,灵秀之处,姿态朗逸;典雅之处,婉润劲健;萧散之处,隽永俊朗,而字体则在勾挑牵丝的辉映之中,有雄放的、古朴的,亦有宽博的、厚重的,连绵劲韧,遒挺妍美,形散神聚,一派天机。

笔墨无声写的是心境,观者却生了情,入了意。在独上高楼之中,熔铸百家之法是王在田志力于行书的辅助手段,也是他行书之所以别具一格的重要因素。放眼当代书坛,很多书法家学习古人,深入者,循规蹈矩,死搬硬套,形如印刷,不知融通,不会嫁接,笔划呆板,写体僵硬,美其名曰“某体衣钵”;浅尝者,游于夸张,浮于变革,无法度,无规矩,高谈阔论,制造噱头,博人眼球,美其名曰“创新时代”。事实上,这两类人都走进了死胡同,前者压根没有自己,后者全是自己,而没有别人。没有自己者,不尊重自己,没有别人者,不尊重别人,两者都没有真正理解书法之法、书法之艺的本体。唯有深入古法“用最大的力气打进去”,才能有古,然后“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才能有己,有己有古才是正道,才是一个真正的书法家所恪守的艺术脉络。纵览历代书法家,但凡被载入史册者,概莫能外。通过窥视王在田的书法,笔者看到了惊喜,看到了别样的风采。王在田写的很传统,却总是在有意无意之间,把魏碑笔法、隶书笔意,甚至于篆的形体融进行书之中,同时,在行书之中,还可以感受到楷书的功力。也许王在田朝夕临摹传统而形成了肌肉的记忆,也许王在田本善于变通,又有着善于融合的才情,也许书法艺术与王在田的心性天然通灵,所以,那跌宕起伏的线条便成为拨动他情感的琴弦,那和谐灵动的笔画便成为他感知的音符,那姿貌疏朗的字形便成为他积年心驰神往的图腾,于是,几十年如一日,孤灯相映,王在田在传统书法中,浸染、洗濯,同时,在各种书理书论里,经心著目,考证杂记。上下求索伴随着入古出新的实践,王在田耐住寂寞,也追逐着崇高。他的作品既有古人之法,又有自己之情,有某家某派之精华,又有融会贯通之巧妙,字里字外无不凝聚着生命的风采而充盈者叩击心扉的力量。

王在田书法作品《孔子家语·五仪解》节录

王在田喜欢品诗、读诗、写诗,也喜欢写心得、体会。情皈诗境,王在田常常握手圣贤,神会古人之意,不知不觉之中,精神往来于天地之间,发个呆,回个神,静静地听着自己的心跳,轻轻地看着老伴的会心,心绪平静、神情安宁,爱,爱人,爱的氛围,诗一样的温馨,词一样的惬意。

写心得、写体会,王在田则常常面对内心,面对心境,不断调整心态,不断调整情绪,涤尽铅华,清修无惑,让一切随心而转,让一切随境而心造,把抽离的凡尘搁置于心底,把点滴美好在记忆里永恒。

也许喜欢诗词、写心得体会的缘故,在王在田的书法中总是洋溢着淡淡的文人气息。从中,看不到浮躁荒率之气,更看不到剑拔弩张、金刚怒目之感,行笔如行云,内敛而含蓄,施墨如涌泉,清爽而干净,流淌于笔端的风华仿佛吐纳着大明湖之灵气、皎月清荷之精华,赏心如春风含微馨,悦目似秋水清澈而视底。书法亦心迹,心静则书净,王在田的书法向外,拟了古人,化了古法,出了新意,向内,则发现了自己的深情,慰藉了自己的灵魂,倾注于情感的书法虚灵化了,笔意也情致化了,孕育着诗的意蕴、词的化境。

一切艺术无不生于清净而止于繁华。以王在田的书艺、书品,在书画市场火爆的那几年,他完全可以到英雄山书画市场,大把大把地捞钱,即便书画市场行情疲软的这几年,如果王在田乐于迎合,喜于经营,也可以赚的盆满钵满,可是,性情决定追求,心性决定风神,在书艺上,王在田不追时俗,不慕时尚,在心境之中,他也无心名利闻达,他写心、写情、写生命的平仄……

仿佛看到了郊野花叶上悄然滴落的清露……

(文/桑干)

(责任编辑: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