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借不来美好生活
来源:民生周刊
2021-01-19 13:51:26

“我打算还完这期最后的400元,就不再用了。”使用网贷消费的第五年,深陷其中的90后女孩刘丽(化名)说。

父亲是中学英语老师,母亲是外科医生,刘丽从小的生活虽算不上大富大贵,但也是衣食无忧。

父母的溺爱、无节制的消费欲望,让刘丽很早就养成了超前消费的习惯。在经历暴力催债、以贷还贷遭遇后,深陷多个网贷平台漩涡的刘丽决心上岸。

“他们就是为了赚钱,尤其是高额利息,这些平台还希望你多借,这样他们才能赚更多的钱。”如今,对网贷平台的种种套路,刘丽已心知肚明。

对精致生活的追求极为向往,不惜花光工资,甚至背上债务,“精致穷”在90后年轻人中大有人在,刘丽的生活选择似乎为这一名词作了典型注脚。

“穷了就穷了”

2015年4月,支付宝上线花呗功能,那一年,24岁的刘丽刚大学毕业不久。

“上大学时,父母月月给打生活费,不够花时一个电话过去,基本就能拿到一两千的零花钱。毕业后,再问父母要钱,感受就不一样了。”刘丽告诉《民生周刊》记者。

为了让她接受更好的教育,自初中开始,父母就把刘丽送到外地上学。在外独自求学,没有让刘丽养成理性消费、量入为出的习惯,相反,无人看管的她花钱反而更加大手大脚。

“最开始是接触到了淘宝,因为学校管理严格,很少有机会外出,于是开始在网上买各种小玩意儿,基本都是为满足学习之外的喜好。”翻开刘丽的淘宝记录,下单最多的是零食,最多时一个月花销近千元。

与大多数初中生相比,仅零食花销一项,刘丽的花费就远超出其他人的全部生活支出。

除了沉迷淘宝购物,有段时间刘丽还疯狂追星,从专辑付费单曲到演唱会门票,刘丽样样不落。她还加入了粉丝后援会,为了给“爱豆”现场支援,不惜购买机票追踪偶像,住进偶像所住的酒店。而这一系列疯狂消费,往往都是家人买单。

“当时向家里要钱比较容易。家里就我一个,只要提出需求,他们一般都会满足。”刘丽说。

从小衣食无忧、家人有求必应,让刘丽无法抵御外部世界的诱惑,一步步养成超前消费的习惯。收入一般,却对精致生活的追求不减;为了表面的光鲜亮丽,不惜花光工资,甚至背上高额债务。对于“精致穷”一词,如今的年轻人并不陌生。

“感觉我们这一代是真敢花,不怕穷。即使赚的不多,也要追求精致,为了得到那些东西,穷了就穷了。”

与此同时,一些互联网借贷平台开始瞄准年轻消费群体,以追求精致为由,借助贷款平台、校园分期购物平台、电商平台分期付款等形式逐渐渗透。

被分期广告诱惑了

“刚毕业那会儿,想换一部新手机,迎接新生活。正是那次经历,让我第一次接触到了借贷平台。”刘丽回忆。

一向追赶潮流的她看中了某品牌最新款式的手机,但自己的收入难以支付。店老板当场向她推荐了“0元购机 分期付款”方式。

“我至今还记得那句‘分期更实惠 乐趣真不贵’的广告语。店老板给我算了一笔账,接近4000元的手机,分12个月还清,每月只需还400多元。”刘丽一下子动了心。

没有进行任何资质认证,填写了姓名、电话、银行卡号,并出示身份证后,刘丽当场就拿走了心仪的手机。

可是,就在刘丽即将还完最后一笔款项时,一名自称是向她贷款购买手机的信贷公司人员给她打电话称,鉴于她信誉良好,他们可以给她开通5000元借款额度,只需支付极少的利息。

因为尝到了“0元购”的甜头,刘丽没有抵挡住这笔“巨款”的诱惑,答应了对方。

“超前消费的感觉确实舒服,但还不起的时候也是真狼狈。”刘丽说,她借这笔钱时并没有告诉家人。借款后的第三个月,这笔钱已花掉大半。尤其是到了最后两个月,她一度无钱还款。后来,不断有陌生号码向她催债。

扛不住电话轰炸,东拼西凑后刘丽勉强还清了最后一笔欠款。

可是,在第一笔5000元借款还清后,刘丽没忍住,又向该借贷公司申请了第二笔借款,额度为3000元。

“他们说得天花乱坠,不知怎么我就办理了。现在想想,自己当时工资没多少,却满脑子想着怎么花钱。”电话那头的刘丽突然提高声调。

借完3000元后,刘丽从此陷入“借款—花钱—还不上—再借款”的恶性循环。

由于受不了对方的电话轰炸、骚扰、威胁,很长一段时间,刘丽的手机一直处于静音状态。“每天打开手机,就是几十条未接电话,还有各种平台的验证码信息。”

然而,令她没想到的是,催债者对她通讯录上的亲戚朋友下手了。“我不明白,他们咋知道那么多,仅凭身份证号和手机号,就能监测到我的通讯录好友,甚至还清楚我们联系的频次。”如今,刘丽已不想再回忆那些事,她说那段时间自己“极度害怕”。

“那一整个月,可能是我24年来过得最黑暗的一个月。工作的压力,再加上被催着还网贷,我终于撑不下去了,选择向父母坦白。”坦白后,刘丽遭到父母的责骂,但很快父母帮她还清了欠款。这反而让她庆幸自己借款金额不大,家里尚能兜底。

网贷无底洞

可是,噩梦并没有随着家人再次为其买单而结束。

2016年底的一天,刘丽在淘宝购物付款时,无意间发现有个叫“花呗”的支付选项。上网查询后她得知,这是支付宝上线的一款消费信贷产品,申请开通后,将获得500元到5万元不等的消费额度,并且消费时可以提前预支里面的额度,从而享受“先消费,后付款”的购物体验。

那时,刘丽是当地医院康复科的一名实习医生,月收入不足3000元,远远无法满足她大手大脚的日常花销。出于对平台的信任,相信低门槛和便捷性,刘丽再一次选择借贷。

支付方式简单便捷、获取网贷门槛又低,使刘丽的购物欲望愈加膨胀。而且,刘丽觉得自己已经走向社会,应该享受名牌化妆品、服装、皮包等,再加上经常参加同事朋友间的聚餐,花钱更加没有节制。“但其实我心里清楚,那些钱都是提前预支的。”刘丽说。

“这些平台仿佛洞悉人心,不断推送我喜欢的商品和便捷贷款的广告,往往我一点进去就会忍不住剁手。”不论是浏览新闻还是刷视频,刘丽总会被弹出的各种购物消息抓住眼球,经常抵御不住诱惑。

每次领到工资,刘丽第一件事就是偿还网贷,然后继续用平台发放的额度维持一个月的生活,这样的恶性循环,让她的生活一直处于高压状态。

最糟糕的一次,她分别在不同平台累计借贷了4万多元,“一个平台还款后会恢复一定额度,比如还了2000元,扣除利息,再返1800元额度,再用这1800元额度还其他平台。如此下去,总额度不断下降,需要不断开拓新的平台。”在使用网贷平台的第二年,刘丽像很多年轻负债者一样,陷入“以贷还贷”泥潭。

持续了几年后,备受煎熬的刘丽开始尝试走出泥潭。“我开始逼着自己消费降级,从以贷还贷到慢慢收支平衡,再到如今能够提前还上。遗憾的是,感觉毕业后这几年自己一事无成,生活的内容仿佛只是在还钱。”

特别是去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让刘丽意识到储蓄的重要性。

前几天,刘丽在使用外卖软件时又发现了借贷功能,额度不低。“感觉一下激发了消费欲,立马就有借的冲动,好在最后控制住了。”刘丽告诉记者。

“上岸没有捷径可走,关键在于养成正确的消费观念,戒掉花钱的瘾。”刘丽说,美好生活不应该是网贷平台“借来的”,而要靠自己的努力踏踏实实挣出来。“网贷真的是个无底洞,我现在快上岸了,绝不能再掉进洞里。”两个小时的交谈中,刘丽的声音在此刻最为轻松。

□ 《民生周刊》记者 王迪

(责任编辑:罗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