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社会救助“三个强化”,高质量兜牢“脱贫攻坚”
来源:民生网
2020-12-25 15:30:49

近日,家住镇江市京口区大市口街道宋官营社区的居民老蒋家里来了两位访客,原来他们是镇江民政部门引入的第三方的家访人员,这次他们是专程来为老蒋办理救助申请的。

老蒋视力一级残疾,出行极为不便,因生活困难,便向社区干部求助。当地民政部门在获悉这一情况后,立即安排家访人员上门为蒋师傅提供服务,需要什么证件材料现场拿、需要哪些手续流程现场办,通过政策对照,蒋师傅基本符合特困供养条件,足不出户家访员就帮助他办完了整个申请流程。

自2019年7月起,镇江市在省内率先创建实施“温情家访”政府购买服务项目,通过引入第三方参与救助家访调查,不仅有效破解社会救助“基层经办力量薄弱、人少事多”等难题,更为困难群众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救助服务。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民生保障工作也站在了历史新起点上。镇江市民政局副局长陆敏介绍,当前镇江市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不少家庭还存在着因病返贫、因病致贫或其他导致贫困的风险,为了保证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镇江民政坚持以“三个强化”为抓手,推动构建社会救助新格局,切实兜住兜牢兜好基本民生保障底线,充分发挥了社会救助在脱贫攻坚中的兜底保障作用。

强化制度保障,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

按照国家和省、市关于打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部署要求,镇江市民政部门充分发挥部门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的兜底职能,以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为着力点,不断健全完善以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等制度为基础,各类专项救助相配套,社会力量参与作补充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切实织牢织密了民生保障网。

镇江市出台了《关于精准帮扶特困家庭奔小康工程实施意见》、《关于切实加强社会救助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关于扣减五类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就业成本的通知》《关于对我市因病支出型困难家庭实施定期定量生活救助的通知(试行)》等一揽子社会救助政策文件,加大政策向困难群众、大病群众倾斜力度,进一步健全了分层、分类、有梯度的救助体系。

强化部门协同,社会救助精准发力兜底保障

精准救助的首要关键就是要加强部门之间的协同。近年来,镇江市民政部门主动加强与扶贫部门对接,进一步做好信息比对工作。结合“一户一策”帮扶清单,逐一摸排全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无法依靠产业就业帮扶脱贫的低收入农户,对未达到脱贫标准贫困户进行了分析梳理和实地调查,精准掌握建档立卡人员底数,2019年底,符合救助政策条件的对象全部纳入社会救助范围,实现兜底脱贫。今年以来,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长江禁捕退捕等因素影响,全面建立困难群众监测预警机制,重点关注建档立卡内脱贫不稳定户、建档立卡外边缘易致贫户、监测期内因疫情等导致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户和不符合救助条件但存在一定困难的人员或家庭等困难群众四类人群的基本生活状况,及时将符合兜底保障条件的,按程序全部纳入相关救助范围,做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截至年底,全市城乡低保在保对象17554人,其中城市7721人,农村9833人,累计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1.3亿元,充分发挥了社会救助在脱贫攻坚中的兜底保障作用。

强化社会力量引入,社会救助合力有效凝聚

为有效破解社会救助申请“证明材料多、经办周期长、群众获得感不强”等突出难题。镇江市民政部门创新采取“温情家访”政府购买服务项目,通过引入第三方开展家访调查,改革创新社会救助服务方式,引入165名“家访员”参与救助调查,协助基层开展救助申请家庭家访调查、核对疑点复查、救助转介、特困人员自理能力评估等工作,全面助力“只需跑一次、无需开证明”社会救助改革,让数据、家访员、邮递员跑腿代替群众跑腿,努力让困难群众“少跑路”或“零跑路”,不断增强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全市多家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项目58个,筹集扶贫资金4900多万元,约12万人次受益。慈善助医、助学、助残、助老、助孤、助困等救助项目稳步推进,2017—2020年,每年实施扶贫济困救助支出1亿元,4年救助4亿元。其中,慈善助学圆梦行动,累计向8276名贫困学子发放慈善助学金1602.6万元;慈善助医阳光行动,累计救助贫困患者180万人次,救助总额8026.48万元,受到省政府和中华慈善总会表彰。

(张鹏云 陈耀辉)

(责任编辑:罗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