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谷木瓜镇:挥动脱贫“指挥棒”奏响致富“交响乐”
来源:民生网
2020-09-15 14:48:55

近年来,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木瓜镇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和“八个一批”要求,全力抓好应脱尽脱任务、严密实施动态监测工作、实现了全域提升的总体目标,如期完成64户79人在册贫困户的脱贫。同时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推动脱贫攻坚工作进入全新层面,真正体现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的全新理念。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创新产权制度改革,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让脱贫群体与其他群众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共同迈向新生活。

设施农业让脱贫户的日子过得有尊严

木瓜镇阳坬村的蔬菜大棚里长满了绿油油的青椒,有的正在开花,有的已经结果。正在里面聚精会神绑架子的村民张进关手法娴熟,笑容可掬。让人没想到的是他就是村里的在册贫困户。

张进关说,自己在村里也算得上是有文化的人,之前在外面的企业打工做会计。但由于突发脑出血,不但失去了收入稳定的工作,还花费了很多医疗费,进入贫困户的行列。虽然在政府的帮扶下衣食无忧,但由于再也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总会觉得自己像废人一样,在人前抬不起头来。现在完全不同了,不仅在家门前有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重要的是这些蔬菜大棚也有自己的一份。

据村支书张总兵介绍,蔬菜大棚是镇上争取来的扶贫发展项目和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通过“支部+农业企业+高效农业+贫困户和农户”的模式,解决了农民不懂技术,无法自己面对市场的问题。大棚所有权属于村集体,由农业企业承包经营,承包合同中一条必须履行的条款就是接纳村里的贫困户就业。

这个项目可以让两个居民小组的24户72人直接受益,贫困户8户17人通过分红获得固定收入,7户8人就业每年可获取收入六千多元。

动态监测及时把遭遇意外的人从贫困边缘拉回来

后大梁自然村王五十四家,不仅院落整洁,而且牛羊成群,一看就是农村的富裕户。但是几年前的王五十四,一贫如洗。

王五十四的家庭情况原本就比较特殊,妻子和儿子有轻微智障,他是整个家庭的顶梁柱,一直一个人在外打工支撑家庭的全部开支。不幸的是,他遭遇意外受了伤,家庭一下子失去了经济来源。偏偏当时女儿考上了大学,急需一大笔学费,突如其来的打击让这个勤劳朴实的汉子坠入绝望的深渊。

村干部知道了他的处境后,及时把情况反映到镇上。很快,镇上派出干部帮助他解决眼前的困难,并鼓励他在村里创业。之后,王五十四成了公益特岗人员,有了每月600元的固定收入,并获取了一笔贷款,开始发展养殖业。到现在,他养殖的牛达到16头、羊达到26只,所获利润远远超过了以前在外打工的收入。

木瓜镇实施的动态监测机制不仅针对贫困户,还覆盖了全镇所有的居民,及时掌握他们的生活情况,特别是意外变故,预防脱贫户返贫,防止普通农户因灾病等原因致贫。今年,该镇为了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落实公益特岗35人,帮助就业21人。

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机制增加农民收入

进入木瓜镇地界,就会看到公路两边的庄稼长势喜人,似乎没有什么受到春夏旱情的影响。当地农民告诉笔者,因为镇上送水助春耕,使得川道地区浇水点种保证了种子及时入土发芽,也保证了幼苗生长蓄势待发,直到雨季来临庄稼开始疯长,才了现有的成色。

今年春夏季节,府谷县经历严重旱灾,作为纯农业镇的木瓜镇,村民因无法种地而焦虑,镇上及时组织开展送水到田保春耕活动,累计送水300余吨,确保农户因天灾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让人意外的是,木瓜镇不但川道地区庄稼长势好,就连山梁峁坬的庄稼也跟风调雨顺的年景所差无几。到了王家峁村,所有的谜团立刻解开了,原来山地抗旱性能好源于科学耕植。镇上争取到了千亩绿色有机糜谷种植基地项目,采用良种良法配套,增强了抗灾害能力。

村民王继华说,村子一直沿用牲畜拉犁的传统耕作方式,劳动强度大,产出低,一直都是靠天吃饭,遇到灾年颗粒无收。今年通过平整土地、机械化耕作、耕地托管等方式,他种了30亩糜子。从现在的长势来看,比以前好年头都要强。

据村监委会主任王金海介绍,这个项目的实施,可以给村民带来100多万元的收益。

镇村干部:操着家长的心做着管家的事

“扶贫工作进行到现在,已经不单单是让贫困人口脱贫那么简单了,最重要的是让他们跟所有的群众一起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继续向前走。”木瓜镇镇长张玺说。

对于农民来说,要过好日子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增加收入。现在,木瓜镇党委政府在扶贫攻坚过程中完全转换了角色,把增加包括贫困户在内的农民收入作为中心工作,谋划如何为农民增加收入,为增加农民收入做了大量工作。

据了解,今年木瓜镇在坚持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把脱贫攻坚与日常工作结合起来,同步推进。全镇完成19处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项目;争取到800余万元资金,实施扶贫项目27个;在全县率先成立经济联合总社,进一步带动和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施高效设施农业,在常塔村成功试种2棚樱桃,每棚收益可达10万元;委托西北农业科技大学全力推进“两品一标”认证,打造农副产品品牌;建设万亩糜子基地和两个千亩有机糜谷种植基地;重点完善消费扶贫链条机制,为农民开辟市场,通过在县城设立农副产品直营门店等途径,推广销售小米、黄米和豆类等农副产品,增加农民收入。(王永新)

(责任编辑:罗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