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县示范引领 县域发力补短板强弱项
来源:民生周刊
2020-09-15 13:36:42

(原标题:《补城镇化短板 强民生保障弱项》)

前不久,有机构对生活在乡镇及农村年龄在16岁至30岁区间的群体做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近八成被调查者表示身边有近一半以上同龄人愿意生活在北上广深,超九成的人已经做好离开县城的准备,且不再回来了。

《民生周刊》记者调查发现,曾让无数农家子弟、小镇青年心驰神往的县城,而今的吸引力早已不及从前,不少本土青年宁做大城市漂泊族,也不愿留下来或者再回去,逃离县城现象已在东北、西北、西南甚至中部等省份普遍存在。

相关研究机构分析认为,县城青年宁做大城市漂流一族,也不愿留在或回到县城,除了县城复杂的人情关系让他们心生畏惧,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县城的公共卫生、教育资源、人居环境、公共服务、市政设施、产业配套等方面仍存在不少短板弱项,对经济发展和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的支撑作用不足,与广大青年对美好生活需求与追求尚存差距。

县城公共设施水平和服务能力,关系着县域民众的生活质量。若公共服务设施不健全,居民上学、就医、养老、教育等难以得到良好保障;若环境卫生设施不完善,县城生态环境、居民身体健康就会受到影响;若市政公用设施不健全,居民出行、居家等生活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若产业配套设施不足,县域经济不能做精做强,产业集群难以形成,吸纳就业能力无法提升,居民收入便很难提高。

为加快推进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作,今年5月末,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加快开展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要抓紧补上疫情暴露出的县城城镇化短板弱项,大力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促进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适应农民日益增加的到县城就业安家需求,扩大有效投资、释放消费潜力、拓展市场纵深,为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提供重要支撑。

有受访专家指出,加快推进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是提升县域百姓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的重要途径,既有利于保障县、乡、村基本民生需求,也有利于重拾县城对青年群体的吸引力。

大城市病与小城市病

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大陆地级及以上城市市辖区有967个,县和县级市共1881个。其中,县城和县级市城区常住人口分别为1.55亿人和0.9亿人左右,共计2.4亿人左右,占全国城镇常住人口近30%。

也就是说,以2019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14.0005亿为计算标准,县城青年向往的大城市现有人口已接近12亿。此前,国家发改委规划司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从当前情况看,超大特大城市和一些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过密、功能过载,产生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大城市病,亟须“瘦身健体”。

与此同时,以县城和县级市为代表的小城市也并非“无病一身轻”。该负责人指出,当前大部分小城市发展总体滞后,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较弱,不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经济需要、生活需要、生态需要、安全需要。

正因为此,有受访专家认为,加快开展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作,既能承接中心城市非核心功能疏解,助推形成同城化发展的都市圈,也能强化与邻近地级市城区的衔接配套,带动小城镇发展,使其成为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的突破口,这也是让县城本土青年留下来、不出去的重要一环。

也有学者预测,在未来较长时期内,农民进城仍是大趋势,城乡之间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流动也会越来越频繁。县城处于城市与乡村之间,正是农民进城就业安家、城乡要素跨界配置和产业协同发展的天然载体。

相对于青年群体,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人员发现,无论是准备回乡的外出务工人员,还是希望改善居住条件的本地人口,都把县城中心城区作为落户首选地。要想娶媳妇,先在县城买套房,“丈母娘经济”已经成为许多地方的常态。

但当前的问题是,一些县城的短板弱项及产业状况,难以支撑农民就近城镇化,也难以对城市要素入乡发展、城市人口入乡消费提供服务保障。“所以,加快推进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既能让乡镇及农村青年到县城就业安家,又能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不可或缺的支撑。”受访专家认为。

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

《民生周刊》记者注意到,《关于加快开展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作的通知》,瞄准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需要政府支持引导的公共领域,在推进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推进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推进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推进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四大领域,安排了17项建设任务。

以推进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为例,根据《通知》精神,该领域有6项建设任务。前3项任务为,在健全医疗卫生设施方面,主要是县级综合医院(含中医院)提标改造、县级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完善县级妇幼卫生健康服务机构等;在完善教育设施方面,主要是建设公办幼儿园、改善义务教育学校设施、建设普通高中校园校舍设施等;在改善养老托育设施方面,主要是扩充护理型床位、建设县级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建设综合性托育服务机构和社区托育服务设施等。

后3项任务为,在发展文旅体育设施方面,主要是打造新型文旅商业消费聚集区、完善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改善游客服务中心等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体育公园和城市公园等;在完善社会福利设施方面,主要是建设儿童福利设施和未成年人救助保护设施、残疾人康复和托养设施、公共殡仪馆和公益性骨灰安放设施等;在建设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方面,主要是建设集基本和非基本公共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美好生活服务站。

17项建设任务布置之后,就要有相应的建设项目来承载,那么,建设资金从哪里来?

国家发改委规划司相关负责人此前在受访时表示:“下一步,各地要统筹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区分公益性、准公益性和经营性项目,合理设计资金保障方式,既拓宽财政资金投入渠道,又调动金融资本和工商资本投入的积极性。”

根据《通知》要求,县城公益性项目主要通过地方政府财政资金予以投入,符合条件的县城公益性项目可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予以适当支持。此外,对符合条件的大中型准公益性及经营性项目,可通过健全政银企对接机制,利用开发性政策性商业性金融或国家城乡融合发展基金予以融资支持。

不仅如此,《通知》还要求,各地区要综合考虑发展需求、资金保障、财务平衡及收益状况,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坚持靶向发力、精准施策,分阶段、有步骤地滚动谋划设计不同性质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成熟一批,实施一批。

120个县带头示范

据《民生周刊》记者了解,根据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作时序安排,为加快形成投资效益、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并强化典型引路,发挥头雁、领头羊效应,国家发改委已会同各地区以发展基础扎实、财政实力较强、政府债务率较低为基本要求,在全国120个县及县级市开展示范工作。

记者统计发现,发挥示范作用的县及县级市来自24个省份,其中县城80个、县级市40个,二者约占全国县及县级市总量的6%。

分布上,东北和西部地区符合条件的县及县级市共31个,其中边境城市5个;中部地区符合条件的县及县级市共31个,其中10个在湖北省;东部地区符合条件的县及县级市共58个,其中18个为县级市。

“对这些示范县及县级市,将加大中央财政性资金等政策支持力度,支持其围绕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项目范畴,建设示范性项目,创新资金投入方式与运营模式,并以现场会、典型案例推介等方式推广好的经验做法。”国家发改委规划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8月17日表示,下一步发改委将聚焦政策和项目落地,重点加强监督检查评估工作,严防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严防“大水漫灌”,严防“半拉子工程”,严防“大拆大建”,严防“贪大求洋”,加大督查力度,引导各地区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确保投资精准有效,不留后遗症。

有受访者认为,县城是我国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空间,是城镇体系的重要一环,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纽带。放眼长远,加快推进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将从根本上提升县域群众获得感,也会让县域城乡本土青年更有归属感。

□ 《民生周刊》记者 郑旭

(责任编辑:罗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