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时民:斟酌古今的艺术之变
来源:民生网
2020-07-07 18:14:38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大众对美的感受,也正默默地发生转变,尤其是艺术的碎片化、多样化不断冲击着大众的眼球,大众对艺术的审美眼光也日益变得挑剔、苛刻,此时,很多艺术家还依然沉溺于继往,陶醉在自己的情绪中,陈陈相因,不能自拔,这些因循守旧的艺术家必将被大众无情的遗忘,只有很少的艺术家,他们带着思辨的艺术发展理念,面对现实,躬耕于“温润他人、观照自我”的探索之路上,集古融今,不断告别继往,让“笔墨跟随时代”,让艺术创作放眼未来。

一遍遍翻开梁时民的作品,他那笔墨劲秀精炼充盈着意趣盎然的写意,画风清润雅秀洋溢着神韵超逸的工写结合,以及“广大而精微”的工笔,题材丰富而精彩纷呈,样式众多又各具形态,审美的视觉随着题材、样式的转换而胶着,或温润、或激越、或畅意、或简静……,不同程度的情绪变化激发着潜意识的审美本能,流连忘返之间,去感触一个新时代艺术家“斟酌古今的时代之变”。

“存在决定意识形态”,一朝之变的艺术是娴熟的技法、独到的才情、积学厚养的文化底蕴等等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然而,眼界的拓展、思维的转变,一定在艺术之变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梁时民从四川美术学院毕业到广西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再到武汉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毫无疑问,他是科班出身的学院派,他有着严格系统的训练过程,在新时代学院的锻造中,他有着多种艺术表现语言百炼成钢的驾驭能力,不容忽视的是,梁时民长期担任四川美协的重要领导职务,潜移默化之间,他有着放眼国际的视野和不断跳跃的思维。现在的领导与多年之前的领导有着本质的不同,现在的领导,是保姆、又是旗手,是小弟,又是领头羊,工作的需要、同事的期待、社会大众带着纷杂情绪的要求,倒逼着梁时民,兼听、多观、常思,既要干好工作,又要画出无可挑剔的作品,还要在艺术的追求中,观照自我的内心。每每面对画面,倾注于艺术语言的表达时,往往性格决定情感输出的方式,梁时民骨子里是一地地道道的文人艺术家,内敛、含蓄,甚至,有些胆小,内核中却孕育着丰富而澎湃的蕴藏,血脉中贯注着苏轼的坚韧、李白的豪迈,梦寐中向往着陶氏的田园,多种情态的转换使梁时民时刻涌动着创新的动力,但是,他从不打着“创新、变革”而自居,怕偏离了自然而变的渐进过程;他在传统中,厚文养正,从不借助古人的花叶穿插、飞鸟静物来丰富自己的画面,怕引来争议;他恪守主流正脉之道,继承中国画的“笔墨”精华,又必须牢牢抓住时代的主流脉搏,于是,他沿着先贤的足迹,在历代大师构筑的群峰叠嶂之间,翻山越岭,驻足在尚待开发的巍然千仞,眺望视野广阔的空间,他带着舍我其谁的激情与自由自在的兴奋,饱含“望尽天涯路”的倔强,一路前行,一路攀登,不断调整姿势、不断修正目标,以自己之法开辟属于自己的“天山天池”。

攀登高峰不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自己,而是看到更加精彩的世界,任何一位纯粹的艺术家无不在“独上高楼”中,实现一次又一次的领悟。从《暖冬》《鹤舞盛世》《包谷林》等等精工富丽的工笔到《暖阳》《素雪》《新风》《寒烟》等等独辟蹊径、别开生面的彩墨花鸟,从《春江水暖鸭先知》《窥鱼翘立荷香处》《春梦》《晚秋》等等淡然天真、涤尽尘俗的小写意到《风光澹澹自堪赏》《九月荷塘风光好》《金风吹开石榴红》《藕花初放露华浓》等等精炼苍劲、放抒胸次的大写意再到“造化于笔端”的工写结合,不管是技法特点,还是形式面貌,他始终让自己的创作在“变与不变”的辩证中,以“变”作为 “不变”的永恒。艺术的恒心、澎湃的激情、涌动的能量是他艺术创作的本源,传统笔墨是他艺术创作的酵母,“罗古人于尺幅,萃众美于笔下”,发挥、延伸、拓展,去升华中国画特有的“笔墨”精神和“笔墨”意趣,使自己的艺术形式充满无限的变数,使自己的艺术气质充满无限的可能。

如果说“清四王”之一王翚“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泽唐人气韵,乃为大成”,那么,梁时民则“集古人笔墨,以今人技法,成时代气韵”,在《觅》《荷净》《硕果》《秋的系列》以及《惊秋》《春江水暖鸭先知》《沐秋》《窥鱼翘立荷香处》《金风吹开石榴红》《藕花初放露华浓》等等写意类作品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支撑于艺术形象的语言,这种艺术语言具有鲜明的特质和完整的体系。梁时民喜欢从本体中挖掘无限的表现力,比如,他从基础墨中剥离出多种墨色,通过枯湿浓淡的呼应、泼墨破墨的交替、彩与墨的交融等等墨的微妙变化,把黑与白、虚与实、刚与柔相互结合,以瞬息万变的墨调整画面的节奏,强化墨的层次和墨韵的变幻效果,充分发挥墨的视觉张力。同理,在运用色彩方面,在色彩与墨韵的交接与过渡方面,在色与墨的交融方面,通过调子搭配、冷暖对比、色温变化,或渲染、或生发、或渗透,信手拈来的挥洒,却充满丰富的韵味,险绝的对立中,却凸显出严谨的呼应关系,意蕴在千变万化的变换中自由生发。他的笔法灵动自然,意态丰富,笔尖游走在相映成趣的意境中,或点染、或勾勒、或刻画、或雕琢,笔意随着心象和胸次的变化而跌宕转使,简洁处,洗练精准,丰富处,意蕴四溢,旷达处,气质飘举,内敛处,孕育磅礴,笔笔自然,墨墨生辉,绝无火气、燥气之嫌,更无矫揉造作之感,哪怕是盈尺小品,游刃有余的笔墨都能使画面充满生机和活力。梁时民在中国画的“笔墨”与色彩、造型、透视等新时代艺术表现语言之间,架起互通的纽带,让笔墨、色彩、造型随着画面的需要,因势利导,充分发挥中国画的写意性,然后,借助笔尖跌宕于眼前的具象,直取富有内涵意味的艺术形式,取舍、提纯出艺术的永恒,叩击着精神领域的不朽。

艺术家不是工匠,但是,必须有工匠精神,尤其是“浮躁”充斥着各个角落,置身经济浪潮之中,面对金钱的冲击,艺术家更应该笃定恒心、倾注心血去打造精益求精的艺术作品。当梁时民的工笔《鹤舞盛世》、《包谷林》映入眼底时,笔者的第一反应就是:出自工匠精神的艺术家之笔。构图,层次分明,主题突出,长于变化。笔法,流丽挺秀、俊美隽永。敷色,生动和谐,细腻雅致。画风,清润明快,赏心悦目。神态各异的舞鹤,或引颈高歌、或展翅跳跃,布局得当的锦鸡,或顾盼生姿、或凝眸远望,气韵生动,神形兼备,动静之间默默地充满着温情。画面干干净净、爽爽朗朗,不带任何俗尘、不然任何杂念,似秋水视底的清净,如春雨含馨的惬意,一笔一画中饱含着一丝不苟的认真,反反复复地晕染凝聚着匠心独运的执着,精雕细琢的刻画,使肌理质感跃然纸上,栩栩如生的造型,表现出高超的写实能力,但是,落笔、敷色、构图、格调所渲染出的诗意远远超脱于对自然物象客观的描摹,而是凝练、创造,更是精神独白,缕缕不绝地诉说着永恒值得讴歌的主题、诉说着超然物外的卓远和孜孜以求的专注。

躬耕在艺术世界里,梁时民以坚忍不拔之志,在传统与新时代审美之间捕捉艺术的胎息,渐进、渐变、渐悟,之后,实现蜕变。《子夜四时歌/诗意图》、《晚秋》、《风润雨过天晴爽》、《秋情》、《春雨藤花意入怀》、《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等等一大批散发着浓郁诗意的作品中,他以抒情的笔致,凝聚着人生感悟、处世哲学、艺术真谛,放逸神游遐想于静心之中,在自然四时、花香鸟语之中注入诗心,以具有文化属性、哲学属性的艺术形式为载体,去承载艺术形式与情韵心性的神遇迹化,让得乎寰中的具象与超乎象外的意象,交融生辉,把迎面而来的清香之气蕴藏于含蓄之美的画面,从而使“眼中之景”转换成妙趣盎然的“意中之境”,实现诗意空间与视觉审美烨烨生辉的艺术魅力,如跳跃着欢快的音符,带着和谐的韵律,演奏着属于梁时民自己的诗情。毫无疑问,这个时期的探索是梁时民的成名篇章,也是他的艺术从高原向高峰挺进的过渡时期,透过这些作品,仿佛可以触摸到梁时民激情的脉搏,似若感受到一个纯粹的艺术家在传统艺术洗濯下的丰润滋养和情怀驻守,几十年来,梁时民恪守一脉相承的写意精神,保持了精雕细琢的写心艺术,演绎出吻合新时代大众审美情趣的艺术探索,又在艺术的发展规律中,保持了一定的前瞻性。

写到这,笔者的思绪似若得到某种神灵的启示,蓦然想到扎根大西北的赵望云、石鲁,“融汇贯通的技法中激荡着独到的艺术才情,却处处带着偶然性的‘生’,也正是基于随意生发的‘生’,而远离了‘油熟’,才显得那么鲜活、生动、感人”,几十年之后,在中国的西南,仿佛看到一颗闪烁光芒的新星正用他的艺术辉映着崇高,诠释一个又一个经典。

(文/桑干)

艺术家简历:

梁时民,生于四川梓州,先后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获美术硕士学位,现攻读武汉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美协理事、中国画学会理事、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文化部国际艺术研究会理事、中国美协策展委员会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第三届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文联主席团委员、中国徐悲鸿画院常务副院长、四川省政协书画院副院长,四川省美协中国画艺委会主任。

作品《远声》、《不灭的圣火》曾两次分别搭乘“神舟六号”、“神舟七号”宇宙飞船升空遨游。作品《金秋》、《渔家新村》搭乘“天宫一号”并进入“神州十号”在太空遨游返国,被圈内人士称为“太空画家”。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各种大展,并多次分别获金、银、铜、优秀奖等奖项。其代表作《暖冬》获第十一届全国美展“进京提名奖”,并参加“上海世博会中国美术作品展”获“特邀作品奖”。《聚》获国际熊猫节“金熊猫奖”,《包谷林》获中国美协主办中国西部大地情全国中国画大展银奖,《秋声》获文化部主办的当代中国著名花鸟画家美术作品展金奖,《山花烂漫》获国家人事部颁发的“当代中国画杰出人才奖”等。作品《李冰父子与都江堰》(合作)入选中宣部、财政部“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并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作品《胜利的十月》入选由中宣部、中国文联、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主办,中国美术家协会承办的“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

(责任编辑:罗芳菲)